-
辽宋夏金史讲义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辽宋夏金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期,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变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等都空前突出,纷纭复杂,作者高屋建瓴,植蕝表位,刊落繁芜,立足宏观,使读者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有示诸掌的感觉,确非功力深湛者不能办,不失为这一学术领域中重要的入门之作。 -
历史的严妆
本书作者是一位地道的美国人。这是他研究中国宋代人物和文献的一部论文集,包括7篇专文和1篇书评。原用英文写成并在西方学术期刊正式发表过,现经过多方努力,已译成中文。书中运用文本考古学的方法——即深入分析研究历史文献产生和流传、改造的历史,力图恢复文献本身的面貌,还原文献作者原本的真实意图及被篡改的经过,在个别案例中甚至建立起一个文献不断被后人改造的链条,揭穿了许多历史真象,如秦桧和蔡京的功过善恶、金人攻陷汴京的隐曲等。通过细密的文献考证,作者证明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与李心传《道命录》等史家著作的可信度,同时使朱熹及其后来道学家对历史文献大做手脚的事实浮出水面,拨云见日,令人耳目一新,使人们对11-12世纪那段宋代历史产生颠覆性的认识。本书极具史学方法论上的意义,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意义,相信将对宋代思想史、宋代人物和宋代史学史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
行万里路
本书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助理教授张聪的代表作。研究的背景是中国的宋代,当时中国受过教育的人几乎都会经常旅游,长途旅行去上学或者参加科举考试。他们旅行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各个地方,由于缺乏便利的交通,往往经年累月才完成一次旅行,相应地,在旅行中他们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与同道中人有大量的交流,每到一处,往往还吟诗作对,留下自己的足迹,可见当时的旅游与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宋代的旅游与文化》通过研究当时士人的旅行,分析了旅行对这些精英人士的影响,认为丰富的旅行经验对宋代精英的身份和地位有着重要影响,旅行让士人们成为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领军人物。 -
天平
蒙元帝国崛起草原,入主中原,最终取代南宋,重新实现中华一统,是十二至十三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令人瞩目的扭转,其间交织着北方诸多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分合,加上线索复杂、资料离散等缘故,大多数人对于这一段历史,都有迷离扑朔的感觉。作者是两宋辽金元史研究领域中的后起之秀,凭借扎实的史料功底,以流畅生动的笔法,对这一段历史作出巨细相接的全方位观照,特以线条清晰、形象分明,廓清浑沌茫然的迷雾。在同类题材的通俗性文史著述中,可谓无出其右。复以学者的眼力,多方吸收最新的文献资料合研究成果,因而又是专家学人的有益的参考读物。 作者是两宋辽金元史研究领域中的后起之秀,凭借扎实的史料功底,以流畅生动的笔法,对这一段历史作出巨细相接的全方位观照,特以线条清晰、形象分明,廓清浑沌茫然的迷雾。在同类题材的通俗性文史著述中,可谓无出其右。 -
南宋的农村经济
南宋承袭北宋,在经济上有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盛行和商业逐渐发达三个基本趋势,人口增加造成耕地不足,土地兼并助长农村财富集中,促使农村贫富差距日增,形成不安的现象。但在另一方面,有一股协调力量在维持农村经济的安定,这也就是南宋政府和富家所做的努力,由富家负起经济上较大的责任,而贫家则受到较多经济上的协助和保障。 本书目的便在于探讨南宋农村社会在经济上的冲突和协调,分别讨论南宋农村的户口概况、土地分配、租佃制度、农家劳力与资本,以及农产市场与价格等经济活动,以分析农村贫富不均的现象,最后则陈述协调农村经济的种种努力。可说对南宋农村的经济有一番相当周全而清晰的透视,有助于对当时农村实况的了解。 目录 再版序 序 前言 第一章 南宋农村的户口概况 第一节 农村户口在南宋户口中的比率 第二节 南宋农村户口的社会结构 第三节 南宋农村每户的平均口数 第二章 南宋农村的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 第一节 南宋农村耕地的不足 第二节 南宋农村的土地所有与经营 第三节 南宋农村的租佃制度 第三章 南宋的农家劳力与农业资本 第一节 南宋农家劳力的运用 第二节 南宋农家生产资本的融通 第三节 南宋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 第四章 南宋的农产市场与价格 第一节 南宋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第二节 南宋农产品向市场的供给 第三节 南宋农产价格的变动 第五章 南宋农村的经济协调 第一节 南宋农村的均赋与均役 第二节 南宋农村的贫穷救济 第三节 南宋农村的家族互助 结论 引用书目 -
南宋文人与党争
南宋党争是南宋政治的主要表现形态,围绕党争这个轴心又产生了多层面文化活动的结构性互动。这种互动既决定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和政治命运,又深深地影响了学术与文学发展,内容十分丰富,也极为错宗复杂。要深入地把握它,并尽可能地作出合理的解析,难度之大是不言喻的。 作者首次揭示了南宋党争是南宋政治的主要表现形态与南宋多层面文化活动中的一个轴心,全面剖析了围绕这个轴心所产生的结构性互动。书稿将宋金和战之争、道学与反道学之争、文学命运及其走向,从传统的已有模式中提到党争层面上来深入剖析,为南宋政治史、理学史和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拓了原先不免局限的学术视野;对理学与文学的生态环境的揭示、对士人的告密、谄谀等风气的批判,又特具现实认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