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考莱英国史1
英国19世纪史学家麦考莱所著《英国史》,是西方浩繁史著当中至为辉煌的作品之一。休谟《英国史》的姊妹篇。该书着重记述自1685年詹姆斯二世即位至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17年间的历史。麦考莱认为光荣革命是最成功的妥协,是一次幸福革命,而且是最后一次革命。他呼吁英国人民满足于现状,维护现存制度。第一卷内容为:从历史的黎明到詹姆斯二世权力的顶峰,本卷时间跨度最长,讲述从历史的黎明到蒙茅斯叛乱失败。主要内容依此为:英格兰,复辟与党争,经济与社会,詹姆斯的新政,詹姆斯的胜利。 -
不折之鹰
这是一本关于二战的长久以来缺失的作品。 波兰二战史——解读二战的别样视角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 波兰只是拉开二战帷幕的第一个受害者, 但波兰人后来在二战中的经历,你绝对想不到。 是骑兵和坦克的惨烈对决,还是别有用心的精心宣传? 是一场民主对极权的正义战争,还是小国的利益可以被牺牲? 波兰后裔告诉你一个截然不同的 他们眼中的二战 2012年《经济学人》最佳历史图书 这是一只苍蝇反抗两个巨人的战斗。——切斯瓦夫·米沃什 波兰到底经历了些什么?这成为二战史的一大空白……直到哈莉克·科汉斯基写出了全面的英文版波兰二战史,才成功填补了这个空白。——《经济学人》 一部杰出而宏大的作品……她能同时在个人的故 事与更宏观的主题之间转换得游刃有余。 ——安妮·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 科汉斯基通过引人入胜的细节讲述了波兰20世纪的历史故事,从1919年现代波兰的重生到1989年的苏联解体。……科汉斯基对战时波兰身处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痛苦挣扎、备受折磨的描述是一大亮点。——丹尼尔·福特 《华尔街日报》 一直以来,人们对战时的波兰有所误解,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让人望眼欲穿。哈莉克·科汉斯基的研究可谓正当其时……她的作品一定会受到读者的广泛青睐。——诺曼·戴维斯 《纽约书评》 波兰的二战经历迥异于任何其他国家,没有第二个国家被轴心国和盟军双方都侵略过:波兰的西部变为纳粹德国的附属,东部并入了苏联。书中以不同于以往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正义战争”来解读二战,而波兰人的观点可能更触及国际政治的本质。 作者的父母和整个家族都生长在波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了他们的生活,不仅让他们家族,也让整个波兰民族堕入灾难,颠沛流离。科汉斯基女士的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波兰的命运,也记录了家族的迁徙,二者融为一体。 -
記憶所繫之處
《記憶所繫之處(全套3冊不分售)》Les Lieux de memoire 這是一個法國之所以成為法國的歷史。 原本艾菲爾鐵塔只是一座平凡的建築物、普魯斯特原本被視為一個三流作家,七月十四日能不能算是法國國慶也被質疑。但在歷史的變動與解釋中,模糊的法國 形象逐漸成形,不只在法國人心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的心中,艾菲爾鐵塔拔地而起,伴隨著馬賽曲的伴奏、瑪德蓮的香氣、藍白紅的照耀,也隨著環法自行車賽一台台單車在地圖上一再畫出法國疆域,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法國」才終於出品問世。換句話說,這不是一本告訴你艾菲爾鐵塔多高,或者瑪德蓮蛋糕如何製作的書;這是一本試圖告訴我們,在歷史迷霧中,今日法國如何出現。 「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這個詞彙為法國史學大師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創,他將之定義成:一種物質或非物質實體,經由人類或時間轉變,而成為一個社群的象徵性遺產。就我們當代人而言,艾菲爾鐵塔、馬賽曲、普魯斯特便是這樣的「記憶所繫之處」。但皮耶諾哈不是要再次強調這些觀光景點的美好,而是要藉由這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所在,追溯其歷史,傳達那背後豐富眩目的多線故事,如何在歷史與記憶的糾纏過程中,塵埃落定,成為現在的模樣、成為人們朗朗上口的典故。 在學者的眼中,《記憶所繫之處》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歷史觀念,但它也同時是一種最精采的故事寫法。它在毫不與事實妥協的狀況下,將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或地點,抽絲剝繭成千頭萬緒的離奇故事。例如,環法自行車賽如何在不同年代修改比賽路線,以符合不同年代的政治需求。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生活小日子的細緻描寫,如何曾經被視為墮落頹圮,而又翻案成法國最偉大的作品。這些充滿衝擊與張力的精采法國歷史,竟也同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史學著作。 本書原本共有三大卷,七大部,收錄一百三十多篇文章,編撰者皮耶諾哈本人與本書譯者戴麗娟兩人一同討論,選出九篇對於台灣讀者特別有意義的文章,希望能經由這些經典論述,為我們打開真正理解法國迷人文化的第一扇窗戶。 裝訂特色:本套書共三冊,選用法國國旗藍白紅三色作為封面底色,在書盒內依序排列成法國國旗。封面封底皆採用打凸設計,三冊分別打上:馬賽曲樂譜、艾菲爾鐵塔以及普魯斯特,運用法國為人熟知的文化象徵,表現法國文化的低調與細緻,更添經典收藏價值。 本譯作榮獲法國在台協會、法國國立圖書中心(Centre National du Livre)之翻譯與出版獎助 專業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中研院副院長 王汎森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吳叡人 前清華大學副教授 陳傳興 以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為一部後民族主義的民族史傑作,《記憶所繫之處》中文選譯本的問世,無疑將會為缺乏理論意識的臺灣史學界帶來衝擊與啟示。」-吳叡人(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各方好評 「一本具有權威的鉅作,定義了法國的樣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一部非凡的成就……(書中收錄的文章)如鑽石般閃爍。」《新共和雜誌》 「《記憶所繫之處》的出版,讓我們終於能擁有為了解析、詮釋和頌揚法國魅力及其歷史最重要、最具野心的作品。書中收錄的長篇論文,詳細又發人省思,讓讀者獲得愉快的閱讀經驗。」《洛杉磯時報週日書評》 「這本迷人又獨特的作品,幾乎談論了法國的所有事物,從法國國歌「馬賽曲」的由來,到聖女貞德在法國集體記憶中如何改變她的地位,都是談論的對象。甚至連巴黎鐵塔也閃耀出令人驚奇的新面貌。」《芝加哥論壇報》 -
狄更斯讲英国史
《狄更斯讲英国史》讲述了从公元前50年到公元1689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间的英国史,包括亚瑟王、百年战争、都铎王朝、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亨利八世等重要时代和人物的兴衰。《狄更斯讲英国史》虽为历史书,但狄更斯使用了更为风趣、更具故事性的文学写作手法,诙谐幽默的风格和讽刺口吻贯穿全文。通过讲述历代君王的沉浮,作者也表达了一种世事难料,繁华落尽,一切终将归为尘土的超凡心境,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谛。更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大力推荐,艾丽丝•门罗认为《狄更斯讲英国史》是自己的启蒙书。 《狄更斯讲英国史》尽量保持了原文的叙事风格,以讲故事的口吻传达狄更斯的意图,并配以大量精美的图像资料。还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谨慎的注解,以供有兴趣深入了解英国史的读者查阅、参考。 编辑推荐: 1.史上最经典的英国史版本之一,再版数次,并被多所英国名校选为历史教材,堪称英国本土最受认可的历史版本。2.观点犀利,不粉饰、不做作。狄更斯毫不掩饰个人倾向,甚至偶有激进言论,嬉笑怒骂,酣畅淋漓。3.全书文学色彩浓郁。在保持较强学术性的同时,叙事充满故事性,阅读体验极佳。4.精美插图,全彩印刷,阅读体验极佳。 书评: 《狄更斯讲英国史》几乎是狄更斯创作水平的巅峰,朴实的语言、犀利甚至沉重的讽刺、耐人寻味的细节在这里融为一炉。他无意迎合年轻读者,也无意借古讽今。他的英国史不无偏见,却因激进和主观更受欢迎。——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主持人David Starkey -
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
二〇〇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在哈贝马斯的精心策划下,德国大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他和德里达共同署名的文章,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欧洲再生。法国《解放报》发表了法文版本。同一天,美国知识分子罗蒂,在《法兰克福汇报》的主要竞争对手《南德意志报》上发表了响应文章。瑞士的阿道夫•穆希格在《新苏黎世报》,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艾柯在《共和报》,意大利哲学家吉亚尼•瓦蒂莫在《邮报》,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在《国家报》,也分别发表大作。这些文章各自独立,但与哈贝马斯、德里达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伊拉克战争如号角,唤起一个欧洲国的共识。所有的作者(艾柯可能算是例外)全都明白表达了反对美国的立场。 这次一呼百应的壮举,立刻在大西洋两岸的知识圈中引起回响,掀起一波有关跨大西洋联盟的论战,范围广泛且深具启发性。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能否统一?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欧洲公民的时代来临了吗?本书综合各家观点,正反俱呈,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 -
布达佩斯的故事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与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一位是公认的20世纪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社会思想家,一位被评价为欧洲最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旁观者》中对他们的记叙令读者震惊于其家族的天赋与影响力,却 也令人遗憾地错误百出。 1980年代初,栗本慎一郎亲身前往匈牙利考察,并与分布在全世界的几乎所有波兰尼家族成员取得联系,完成这本“执拗地追究根源”的思想随笔。可以从中一窥波兰尼兄弟学术理念的源头,也可了解到波兰尼家族及周围文化人的活动对匈牙利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产生了何等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引发了1918年匈牙利革命,也一直延续到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甚至冷战结束后的今天。 波兰尼一家是20世纪初让布达佩斯沸腾起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家族,也是了解这段布达佩斯精神史最大的线索和钥匙。 也许是一种过分偶然的巧合,这些天才的大师都属于同一世代、处在同一城市,而且不仅学术,就连艺术的精神取向在深处也是相通的。 ——栗本慎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