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本书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宋代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政治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全书根据原始史料建构一个整体的历史景观。籍由通过宋代的历史脉络和具体情境,重建理学从开始到完成的实际过程。作者从历史观点强调理学(或道学)的起源和发展首先必须置於宋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的大纲维中,然后才能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全书对宋明理学的文献(二程、张载、朱熹等)作了政治的解读,开显出迥异于传统学界建构的宋明政治文化。奠基于深厚的学养与历史意识,作者广泛掌握史料,细密交织解读文献史料,更深入分析古代士人内心隐微的层次,让全书不只有大论断,也有细部的辩证,势必撞击学界既往的陈说,为宋明理学研究开辟了新局面。 -
论戴震与章学诚
《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增订版)》讲述了戴震与章学诚是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他们的出现,在作者看来代表了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是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向“道问学”这一学术转向的表征与逻辑结果。作者从戴震与章学诚的学术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清代儒学从理学转入考证并进而出现戴、章二大家的内因。 -
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四十年
自由主義是任何強權或政治暴力的眼中釘,是必欲撲殺的首要對象。余英時冒充自由主義的符號,卻暗中與獨裁者勾搭,為主子的文化認同提供意識型態的理論養分。 以「海外胡適」自居,並以一身繫中華文化存續的余英時,四十年住錫福華寺,大吹其會通中西文化的法螺,他對中西文化的理解,多流於皮相,且屬於高山滾鼓的性質。 余英時大搞其學術世襲制的同時,他自己攘切了台灣自由運動(1978-1988)的成果而不臉紅,他的大弟子「小余」更在2010年宣稱當年他亦參予有功。台灣自由運動的果實全遭這對自由主義贗品的師徒給收割了。 -
五四新論
1919年的五四運動以其無可抑遏的能量全面批判傳統、引介新思潮,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新面貌。其衝擊之深,影響之遠,猶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開啟後代思想之先河。 在二十世紀尾聲將盡、世界局勢重大轉變而各種僵固的意識形態紛紛走向修正調整之際,今年適逢「五四」八十周年,我們顯然需要從新角度、新視野來理、詮釋解「五四」。 過去,「五四」以民主、科學、民族主義、反傳統主義展現其核心理念,人們依此構築出「五四」的基本圖像。但今天,有了相當的縱深,我們不能認為單憑這些理念與圖像便足以解釋「五四」的全貌;我們必須正視「五四」意蘊的複雜性,多層面地探討「五四」的實質,如此,才可能發現「五四」當代圖像及其世界性意義 ——相互激盪的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懷疑精神與宗教精神、個人主義與群體意識。從而了解五四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它的思想世界是由很多變動的心靈社群構成。這是八十周年之時,我們擺脫了教條與意識形態之爭之後,對五四所應有的新認識,這也是本書出版的目的。 -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讲述的是儒学在传统中国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儒家秩序开始解体了,儒学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了。这是20世纪中国儒学出现严重危机的根源所在。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儒学在现代的解体过程,并进而展望儒学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方面可能发挥的效用。所讨论的范围以政治、社会思想为限,不涉及形而上学或宇宙论,以求论旨明晰。 -
論天人之際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漢學家余英時院士的最新學術論著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 余英時院士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 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 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由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院士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