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禮鄭注句讀
-
儀禮鄭註句讀校記(上/下)
-
《礼记》成书考
《礼记》是一部由汉代学者汇集的孔子及其弟子、后学论述先秦礼制的文集,收入四十篇文章。王锷先生的这本《<礼记>成书考》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了《礼记》各篇的成篇年代,考察了整书的编纂者、编纂时间。作者认为,《礼记》四十六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篇年代也各有先后,不能因为四十六篇曾经过秦汉学者传抄、整理,甚至增删改动了部分文句,就把它们全部看成是汉代的文献。经过广泛征引新旧资料和深入全面的疏理考证,作者作出如下论断:《哀公问》等十四篇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的文献,《奔丧》等十九篇是战国中期的文献,《深衣》等七篇是战国中晚期的文献,《文王世子》等三篇是战国晚期整理成的文献,《檀弓》等三篇是战国晚期的文献。《礼记》由西汉《礼》今文学博士戴圣编纂,编纂时间在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至成帝阳朔四年(前21)以前的三十年中。 本书作者认真清理了古代各家之说,广泛吸收了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特别注意利用新的出土文献,在集成古今研究成果、对前人的正确结论进行补充论证和利用新的材料推进研究结论方面,表现出了学术的创新。这部书对我国古代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哲学和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幾點意見;宗周歲時祭考實;覲禮本義述;漢簡《士相兒禮》今占文雜錯並用說;漠簡《服傳》考;從漠初今文經的形成說到兩漠今文《禮》的傳授;《禮》漠簡異文釋;孫詒讓周禮學管窥;黄龍十二士的定貝和大學郡國學校的設置;“执駒”補釋;對揚補釋;有關《對揚補釋》的幾個問題等。 -
三礼辞典
自序:古之所謂禮,本指祭祀鬼神之事,隨社會發展,禮之範圍逐步擴大,由祭祀之禮而及于人倫之各種规範,再而至于有關政教之典章制度。今試以《儀禮》、《周禮》及大小戴《禮記》所涉及之内容觀之,則天子侯國建制、疆域劃分、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赋役財用、冠昏喪祭、服飾膳食、宫室卓馬、農商醫卜、天文律曆、工藝製作,可謂應有盡有,無所不包。其範圍之廣,與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以三禮之學,貴即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前人“六經皆史”之說,禮書可為明證。 三禮及《大戴禮記》其成書之時代,有前有後,内容又桠複雜,其中一小部分不免攙有儒家之設想。但就其極大部分而言,則為記述當時或前人所行之禮制。如書申述職官、祭祀、聘問諸事,每與《書》、《詩》、《左傳》、《國語》及其他古籍相合。至于考古出土文物,亦均可與禮書相印證。可見三禮所載,决非憑空虚構,實有所本。如學者善于取擇,則三禮確為考訂上古文化史實之重要資料。 《儀禮》、《周禮》及大小戴《禮記》,其文約二十四萬字,在十三經中略次于《春秋三傳》,而其文簡奥,時代跨越之長,串節之繁缛,決非其他古籍可以倫比。故前人謂“累世不能通,當年不能究”。季剛先生曾總結治禮之難,其故有四:一曰,古書殘缺;二曰,古制茫昧;三曰,古文簡奥;四曰,異說纷紜。是為確論。 三禮之學肇于康成,鄭氏兼注三禮,校古今文異文,網羅舊注,博綜裹長。三禮自有鄭注,後人乃能卒讀。鄭氏為《三禮目錄》,而三禮之名亦由此始。《大戴禮記》鄭未及注,在三 禮之外,即若存若亡,後竟殘缺其半。鄭氏之後,唐陸德明為《釋文》,孔颖達、賈公彦作疏,均能搜集舊說,申張注義。宋元禮學,亦有創新之處。如聶崇義採舊圖為《三禮固集註》,其後楊復《儀禮圄》,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李如圭《儀禮釋宫》等,開後來繪圖、釋例、考釋名物之先。清代學者,崇尚考據、訓詁之學,于禮學尤為重視,咸有新疏,每種多至十數家。其考釋經記,補正注疏,往往超越前人,大有裨于後學。 三禮及《大戴禮記》,本文約二十四萬字,其後鄭注、唐人疏,清人新疏,以及歷代考釋三禮之重要著作,不下千餘卷,將幾千萬字。卷帙浩繁,檢索貴難。爰依辭書之例,摘錄三禮及《大戴禮記》中有關制度、典章、禮儀、名物等專用詞語,約五千條,加以詮釋,竣錄原文及有關注釋及考證,凡《詩》、《書》、《左傅》等古籍及考古出土文物,有足互證者,亦錄而通釋,附以插圖,定名為《三禮辭典》。此書或有助于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者。 -
礼记训纂
《礼记训纂》内容简介:汉唐以来,说礼诸家,精奥无如郑注,博赡无如孔疏,详且明者无如卫浞集说。至明永乐中,专以陈潞集说列于学官,科举宗之,而郑、孔之义微矣。缀学之士,去古日远,绝尠师法,遂不免空虚浮滥与钩棘章句之病。我朝经学昌明,乾隆初钦定礼记义疏,嘉惠士林,而古义始旷然复明于世。第号帙繁巨,寒唆或不能尽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