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杂吧地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老北京天桥的文化生态,作者对这一“杂吧地”独特的民俗与文化进行了十多年的走访调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作者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曾亲身在天桥撂摊卖艺的老人,还包括当年的观众、老天桥艺人的后人或传人,以及一些有心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这些资料经过作者整理,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通俗易读,活现其时的“杂吧地”风貌。在开篇的“绪论”中,作者简单回顾了“北京”和“天桥”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天桥的阐释及其理念与方法,然后提出了自己研究天桥的独特思路——“眼睛向上看”、“平视”。“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是十四个人的口述内容,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是本书的核心,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其访谈调查的心路历程,接着就提出了其精彩的理论——将天桥象征性地比拟为北京的“下体”,从而提出了颇有启发性的“城市生理学”的概念。作者阐释了这块穷途没落的“下体”所在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文化特质,并分析了天桥人群的来源与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认同。进一步,作者通过对相声这一产生于天桥的曲艺形式的追索,建立了旗人——八角鼓——天桥撂地相声的联系,推导出老天桥及其滋生的草根艺术被“污名化”的过程,以及一种由旗人开创的闲适文化灭亡的事实。 -
灵验·磕头·传说
《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主要内容简介:范庄龙牌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庙会?它承载、表达着怎样的民众信仰?言说着华北腹地乡民怎样的心性、习惯,世界观或者说文化观念,它是怎样适应着当下的社会,并日渐兴旺,直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潮中的弄潮儿?……繁杂的中国民众信仰,以神神、香烛纸炮、磕头、看香、许愿还愿和行好为表征,以灵验为核心,这些长期被定性为负面的、阴性的和消极的传统与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的乡村发展是否存在良性互动的可能?当政者、智识精英究竟应该有一种怎样的理性的态度?是要高高在上的、貌似亲民为民着想的“眼睛向下看”,还是要首先真正地尊重并平心静气地了解这些风俗习惯的“平视”?这些都是《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关注并试图回答的问题。 -
忧郁的民俗学
导语 岳永逸著的《忧郁的民俗学》结合民俗学学科特征、历史、发展现状,对“忧郁的民俗学”这则小品中身患抑郁症的母亲病因进行了探析,描述了西南山区一个偏僻小山村的乡风民俗,也不乏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与此同时,它又跳出了个体的束缚,提出很多关涉人存在的基本意义的话题,以此激发读者对当下生活世界的反思 内容提要 在岳永逸著的《忧郁的民俗学》中举目四望,学科的红火、老母的暮年、小我的悲喜、艺术的光晕、民间的段子、乡土的音声、节庆的盛大、泰斗的脾气、诗人的才情交叠缠绕,细细品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环绕着土地,也环绕着民俗,一起描绘着这个急速奔走的时代。 编辑推荐 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民俗学的起点是对土地的敬畏,对小我的礼敬。本书就是基于这一视角的一组具有可读性、思想性的民俗小品。结合民俗学学科特征、历史、发展现状,“忧郁的民俗学”这则小品对身患抑郁症的母亲病因进行了探析,描述了西南山区一个偏僻小山村的乡风民俗,也不乏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与此同时,它又跳出了个体的束缚,提出很多关涉人存在的基本意义的话题,以此激发读者对当下生活世界的反思。由此生发,其他数则或关注旧京的人力车夫、或关注周作人、北岛这样的新老作家、诗人,或关注因应都市生活方式而热闹红火的快餐艺术与新生的歌谣、韵语等口头文学,或是瞩目于年味越来越淡的春节。纵横穿插的书写,使得学科的红火、老母的暮年、小我的悲喜、苦力的生计、艺术的光晕、民间的段子、乡土的音声、节庆的盛大、泰斗的脾气、诗人的才情如一幕幕移步换形的风景,也如一曲高低起伏的变奏曲,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