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九藍圖
九龍西部的填海區是香港最後一個大型填海地塊,政府以此地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願景為香港建造一個國際級綜合文娛藝術區。計劃構思自1998年起經多番討論但一直未有落實方案。政府於2006年將西九計劃推倒重來,成立「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剛於本年7月完成討論報告提交。在政府向公眾交待計劃的當下,《西九藍圖》正好為此提供簡明的背景資料。 本書由胡恩威主編,並由各界人士對西九計劃作出評論/注釋。內容包括:諮詢委員會成員榮念曾對西九及香港文化政策評議的「西九大方向」;表演藝術與旅遊小組小組成員的胡恩威書寫關於「西九與香港價值」。另有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解構作為一個文化社區的條件及與胡恩威的對談;以及西九用家﹣藝術文化工作者的意見調查報告,西九與倫敦著名文娛藝術區WEST END的對照等等。 由西九的計劃背景發展及基本資料到此計劃的理想方案建議,《西九藍圖》從不同層面讓讀者去了解西九這個不單是地產發展,而是關乎未來香港文化政策以至人文價值的課題,作一個多角度的參考。 -
香港風格3
本書雖在2007年出版,但收錄的是作者九七年回歸前後的文章。作者毫不留情地批評當時市政局或各個部門對於公共空間及建築的無知和錯誤。 十年匆匆過去了,香港經濟經歷過大起大落,社會變化亦是非常迅速。不論當時的討論有多熾熱,中央圖書館早已順利落成,各地區仍是步入「重建階段」,拆卸、重建、到現在嚷著要「活化」,聲音此起彼落,掀起廣泛討論。 香港寸金尺土,一直被批評缺乏公共空間。一個又一個千篇一律的大型商場不斷落成,內裏是大同小異的連鎖經營的店舖。所以,當屯門也出現UA和Starbucks時,我們還有需要到銅鑼灣嗎?兩者有甚麼差離?全球化或許離我們太遠,但「全港一體化」卻是每天侵襲我們的生活,我們有否察覺? 香港,標榜多元文化,難道真的容不下不同的社區和街道發展?書的其中一章談及「公共房屋政策」,表示當中涉及不同的學問,「其中包括了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心理學等各文、理、社學科」(頁80)。其實不止房屋政策,建築本身也嘗試將個個學科融合和演示出來。然而這幾年政府告訴我,香港沒有甚麼特別的新建築可言,我看到就只有一個接一個連名字也搞不清的樓盤。 最後,引述書的一句話作結:「建築是改善社會環境和帶動社會進步的工具」。但願不會如作者言「香港將會變成一個充滿大商場的『無性格』現代城市」。 -
香港風格2
於 2005 年出版的《香港風格》是本地出版界的一件奇事。在沒有宣傳、沒有大量傳媒曝光下,這本大家都以為是深奧的城市建築為題的作品,在人傳人的口碑之下,至今出版了四版,銷量接近一萬本。2006 年,胡恩威再接再厲,出版《香港風格 2 ──消滅香港》,連同攝影師──人山人海創作人于逸堯,及多位作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邵健偉等,各自將自己對本地公共空間與建築的觀察、經驗和感情,化為文字與圖片,帶領讀者繼續尋找香港風格。本書分為消滅香港、消滅城市,消滅小販、消滅家庭,消滅生活,消滅藝術、規劃閱讀四個篇章,環繞城市組成的重要部分──舊區、街市、小販、公共房屋、公共藝術、商場等,探討目前香港城市規劃政策的弊病與結果。 -
好風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