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与破坏
人对自己其实一无所知。人以为习惯了成为自己,恰恰相反。人年纪越大,越不了解这个他以其之名说话做事的人。这不是什么问题。体验一个陌生人的生活有何不妥?也许更好:这样你会知道你自己是谁,你就会讨厌自己。 阿梅丽·诺冬:生于日本,长在中国,原籍比利时,现居法国,自称是“无国界作家”。诺冬自1992年出道以来,每年出版一本新书,年年轰动,本本畅销,其中不少作品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或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她是法语国家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曾获法半西学院小说大奖,其作品已被译成30多种文字,销售数百万册,创造了欧洲出版界的一个又一个神话。 日常生活对我来说并不存在:它太美好了。如果我有幸活着,我的一天将这样度过:在布鲁塞尔,凌晨五点三十五分,第一班有轨电车经过时,我就醒来了。这意味着我已经睡得太晚了。我姐姐朱丽叶已经起床两小时了,正在厨房里做难以想象的美味早餐。我也很想像她那样具有这种忘我精神。我给自己泡了半升浓茶,一饮而尽,空腹。然后,我重新钻到我的潜水艇里,埋头写我已经写了几个小时的稿子…… -
丁丁在刚果
丁丁到非洲刚果(当时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旅行,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
安德烈·德尔沃:欧洲电影备忘录
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太多强烈的矛盾,激进的民族主义打算在经济上灭亡或者排挤所谓欧洲电影,逼着我们要坚持电影的欧洲特性。关于这个问题我反思越多,就越感觉到欧洲这个概念很自然,就像我们生活的气候是欧洲大陆的普遍气候这个事实一样自然。我已经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和欧洲一体化连在一起的…… 有些导演在生活和电影里只谈他们自己。自传电影很沉闷,自命不凡,带着难以忍受的无趣。这个星球上的六十亿人都差不多,不可能用这些东西来吸引我们。作为观众,我们关心的是作品,而不是创作的人。……我们不能够区分写作的作家、拍摄的导演和银幕上看到的演员。然而,我们在实际上是远离自传体的。我们自以为知道谁是伍迪·艾伦,但事实上,伍迪·艾伦的叙述世界却处于持续不断的(再)创作之中。 -
永远的丁丁
《永远的丁丁》引领读者来到幕后,探寻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主人公获得璀璨成功的奥秘。 从《丁丁在苏联》到《丁丁和字母艺术》,一本接着一本,迈克·法尔娓娓讲述了埃尔热这部心血之作的创作历程。其中,埃尔热天马行空的幻想,建立在时事主题之上的真实,精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在本书中都有融会贯通的精彩描述。 -
迟疑·电视·自画像
在《迟疑》和《电视》里,让—菲利普·图森继续小心地避免去触及意义。然而,和早期的三部作品(《浴室》、《先生》和《照相机》)相比,小说的主人公看起来已不再是消极遁世的了,他对一些小事情——例如对一只死猫的着魔让我们开始相信他和现实展开的是另一种较量。他有一个孩子,而且很快将有第二个孩子;他做正常人所做的一切,去看一位朋友或去做一项关于提香的研究。可是,就在这时,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对于要不要去看朋友犹豫不决;他的论文总是停留在“当缪塞”那半页纸上;他已经决定不看电视了,但又说这并不意味着要向日常生活中的矫揉造作投降。 这个人,我们猜想有时就是作者本人。在《自画像》里,旅行者看到的并不是外国的城市,而是他自己。最后,这幅肖像被切成无数个小块块,放进了自《浴室》以来的整个叙事体系中。 -
与狼为伴-不一样的童年
我很疲惫了,这是本欺骗的书,事后被证明是虚构,然后德冯塞卡小姐才出来道歉,但那时候她已经赚取了不少版税了吧。可是呢,轻描淡写的道歉也不会作为增补本同本书一起发行,而已经发行的书也不会因为此事而被郑重其事的召回。于是有的人,仍旧感动着,为一个被声称为真实带着凛冽的孤独感而实际上却是纯粹虚构的故事而感动着,也许,这种感动在生命尽头的时候还会被偶然记忆起。 当那个被感动的读者了解了真相的时候,他也许会想,为虚假而感动,这是多么的荒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