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明新全球史
本书是Bentley教授《新全球史》(上下册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44551/)的简编本,将原作1200多页的篇幅压缩为700余页,结构基本保持未变,细目略有更动,不少细节有改写。 本特利的全球史观,突出了人类历史中的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一纵一横,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作者把世界历史的整体框架解析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个时段,都兼顾了文明传承与相互交流,致力于刻画多种文化交流背景下所有社会的共同经历。 按照英文原文影印。 -
世界上古史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与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系内的多轮使用中,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同时,由于具有编审谨严、结构合理、分量得当、适应面广的优势与特色,这套教材在各高校历史学科受到普遍欢迎。 时至今日,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历史学系又在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与特色设计发展之路。按照学校的部署,组建了新世纪历史学教材编辑委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首先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编写出版的历史学基础课教材进行修订,力求通过高水平教材的修订与使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次修订,仍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则,结合学术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求,加入新的学术成果与教学理念,以顺应当今高等教育和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为2l世纪的大学历史教育提供一套较为新颖、完善且适用面广的基础课教材。考虑到这套教材已具备的特色与优势,所以总体框架上不拟做过多更动。具体而言,原有章、节、目结构大体不变,全书正文前加图片若干,正文中根据内容需要附插图、地图,每章之后附有若干思想题,全书后附参考书目。 -
人类文明史图鉴(全24册)
[特色及评论] 《人类文明史图鉴》(全24卷彩图版)该书是美国着名的时代华纳(Time-Warner)公司(时代生活出版公司)的品牌图书。400万字,附有精美插图近5000幅。该书剑桥、牛津、哈佛及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着名学府、博物机构的专家学者撰稿,对人类文明人生、发展的历史作了全新的阐述。全书就人与自然、城市、家庭、战争等文明侧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书涵盖世界各大文明,并十分重视历史的分析。对各个文明的起源、发展演变、现状都以通俗明快的语言作了历史的评析。浏览全书如同漫游人类文明史的“纸上博物馆”。 权威 该书是全球顶尖级出版公司,美国时代华纳(Time-Warner)公司(时代生活出版公司)最有影响的图书。 新颖 绝大多数是全球出土的各种文物照片,包括一些雕塑、绘画图片。 精美 既注重日常生活场景的细部描述,又不忘勾勒历史文明发展的部体面目与线索。 生动 一流的专家撰稿,一流的编务班子策划制作,学术性、普及性、鉴赏性浑然一体。 视野宽阔 在厚重的历史氛围中,以全新的角度提供另种历史思考的坐标。 气魄宏大 从文明初曦崛起的帝国;从东方之光到独裁的阴影各种场景撼天动地。 风格独特 在叙述中营造历史的现场感,引领读者想象、触摸、体验和思考历史。 内涵丰厚 融汇考古学、艺术史、自然史、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新成果。 思想深遂 深切的人文关怀再现文明历程,简洁通俗的语言与历史和未来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时代生活出版公司)人类文明史图书系列中的一个重要产品,原名《时代生活之世界史》是一部美国出版界极为典型的品牌图书,充分利用时代出版公司(拥有《时代》、《生活》、《人物》、《财富》、《娱乐》等着名期刊)藏量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源来展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 [本书目录] 第1卷 人类的黎明 进化之路/人类的分布/驯化自然/初民社会的创立者 第2卷 神王时代 公元前3000年-前1500年 苏美尔曙光/法老之路/爱琴海上的帝国/东方文明的萌动 第3卷 文明初曦 公元前1500年前-前600年 扩张的帝国/埃及的黄金时代/希腊的磨难/地中海商旅/亚洲的发展/美洲的觉醒 第4卷 巨人时代 公元前600年-前400年 鼎盛的波撕/希腊的曙光/罗马的黎明/百家争鸣的东方 第5卷 崛起的帝国 公元前400年-公元200年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辉煌/东方霸业/昌盛的中国 第6卷 衰落的五朝 公元200年-600年 罗马帝国的衰落/中东复兴/混乱中的中国王朝/充满活力的新世界 第7卷 伊斯兰的脚步 公元600年-800年 先知的追求/欧洲面貌的改变/大唐盛世/日出之国 第8卷 诺曼狂飙 公元800年-1000年 维金人入侵/拜占庭的复生/独树一帜的日本/美洲金字塔的建造者 第9卷 东方之光 公元1000年-1100年 中国的开明王朝/突厥的兴起/诺曼征服/俄罗斯的诞生/大象之王 第10卷 宗教之战 公元1100年-1200年 欧洲封建秩序/圣地之争/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东南亚的寺庙之国 第11卷 蒙古征服 公元1200年-1300年 大漠中的游牧部落/日本幕府的兴起/埃及的“奴隶”苏丹/西方的战乱/波罗的海十字军/欧洲的新君主 第12卷 灾难的年代 公元1300年-1400年 百年战争/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中亚的暴乱/中国的鼎盛朝代/非洲帝国 第13卷 发现新大陆 公元1400年-1500年 海洋冒险家/文艺复兴/君主但丁堡的陷落/波希米亚圣战/最后的一个印度帝国/失落的美洲文明 第14卷 欧洲的转折 公元1500年-1600年 教会的分裂/征服新大陆/伊丽莎白时代/残暴的沙皇/奥斯曼帝国的颠峰/莫卧儿帝国的兴起 第15卷 君主威权 公元1600年-1700年 德川时期的日本/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波斯大帝/英国内战/荷兰共和国的兴起/新在陆的新移民 第16卷 革命之风 公元1700年-1800年 俄国的西化/普鲁土的崛起/太平洋探险/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第17卷 新的革命 公元1800年-1850年 波拿巴帝国/英国工业革命/拉丁美洲的解放/门户洞开的中国/争夺南部非洲 第18卷 殖民时代 公元1850年-1900年 拉贾的全盛时期/铁血宰相俾斯麦/角逐非洲/澳大利亚的形成/美国的分裂 第19卷 战乱中的世界 公元1900年-1925年 世界大战/俄国革命/中东的变迁/日本的扩张/美国时代 第20卷 独裁的阴影 公元1925年-1950年 欧洲的战争风云/战争的世界/印度独立运动/逐鹿中原 第21卷 城市的进程 城市开拓者/古典城市的辉煌/繁华的东方之都/西方城市的复兴/气象万千的设计/大都会时代 第22卷 家庭的进化 家庭生活的出现/中古家庭/家庭的领地/避难的城堡 第23卷 战争机器 军队的雏形/骑士时代/新型战争/决胜之路/蘑菇云的阴影 第24卷 自然的历程 走出洪荒/地中海世界/中国之路/犁和十字架/扩张与交流/全球性挑战 -
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
《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是德国19世纪史学大师利奥波德·冯·兰克的第一部著作,所反映的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拉丁与日耳曼各民族的历史。作者兰克详细地论述了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以及各国统治者之间的勾心斗角,作者的目的是力图找出从“民族大迁徙”时期开始拉丁和日耳曼民族的统一性。作者认为,历史的目的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警示未来。在本书中,兰克详细地论述了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之间的战争,以及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兰克史学思想的代表著作,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原始资料的利用和考辩,同时尤其重视政治史的挖掘和重建,对于我们了解欧洲中世纪的民族融合与斗争、中世纪欧洲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卓越的论述。 -
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一)進入旋風1945~1953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家; 從彼此間鉤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合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歷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寫作計畫,耗時十多年,相對於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史,這部作品提供了真正「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史。Judt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電影、服飾等等各面向,將二戰之後,歐洲複雜的歷史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呈現,寫作功力深厚,將如蜘蛛絲一般糾纏的歷史事件,串連一塊,煉鑄成一部有意義、有個人見解的歷史著作。 ******************** 卷一《進入旋風》涵蓋時期為1945~1953,主要事件為美蘇對峙,冷戰逐漸成形,鐵幕劃下歐洲史無前例的東西陣營對立,成為往後數十年,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主要結構。 戰爭剛結束,各國元氣大傷,通貨膨脹相當嚴重,一包香煙比貨幣來得值錢。在這樣的挑戰下,各國如何從廢墟裡重建?美國的「馬歇爾計畫」、歐洲自身的「煤鋼共同體」、對抗蘇聯集團的「北約」組織,以及各式政經、文化的聯盟與合作,成為歐洲局勢詭譎多變之下的操作籌碼,以及和蘇聯交鋒的前緣。 史達林將東歐納入自己的羽翼之下,施行大規模恐怖統治,掃除異己,整肅擅自有主見的人士,擺樣子公審風聲鶴唳地進行,透過媒體向內部,也向西方傳送。他們高舉文化戰的旗幟,提醒著「可口可樂也是美國的情報網」。 -
哈布斯堡的滅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榮耀與安全 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紀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守護歐洲文明;當拿破崙軍隊在歐洲無往不利時,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勢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歐洲,這個以多民族著稱的「帝國」,如何能夠繼續保有共主的地位? 當北邊的說德語的人脫離原來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控,躍升成為新興強國普魯士;往西南邊,與義大利的衝突又敗下陣來,哈布斯堡寄望在巴爾幹半島展現最後的帝國餘輝,只不過哈布斯堡能突破土耳其和俄羅斯在巴爾幹背後的外交運作和軍事算計嗎? 作者分析,這個古老帝國昧於現實,自不量力地走入與德國聯手向全歐洲宣戰的窘境。原來自十九世紀後半的幾十年來,帝國的軍力、國力,早在底下諸民族的威脅、瓜分裡四分五裂了。當在塞拉耶佛的行刺事件發生時,哈布斯堡還自信滿滿地選擇用武力解決,而不是尋求外交斡旋,對危機的來臨絲毫不覺。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徑,剛好正重歐洲各國的下懷,各國對戰爭早已躍躍欲試,只差沒有引信點燃。這印證邱吉爾說過的:歐洲的榮耀與安全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 開戰時刻,奧匈帝國轉眼間便潰不成軍,炮彈不足、訓練過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時代的打法、估算錯誤的戰略、失去現實感的戰術,種種因素導致奧匈帝國只是把自己境內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機,連生病無法上戰場者也無例外。 有位戰場上的士兵在日記裡寫下,「這場戰爭最令人費解的地方,乃是我們漸漸不恨敵人……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有同樣的遭遇;我們都是被迫去做最違反人性的事:殺害同類。」 史家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人類等於在二十世紀初又經歷了一場「三十年戰爭」。一般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理解多半局限於西戰線。本書作者試圖結合軍事史和外交史專長,呈現東戰線錯綜複雜的經過。一戰之後,世界局勢發生鉅變,兩個古老的帝國崩解——鄂圖曼土耳其和奧匈帝國,這本書從戰敗者的角度來閱讀一戰,也揭開少有人研究的東歐與巴爾幹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