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学(第二辑)
经学研究有深刻的政治含义,也有实用价值。但经学研究本身即是目的,应该有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既然经学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课题,支持大批学人从事经学研究应是学术界的基本承诺。是否有成效,应根据严格的学术标准,不应搀杂非学术的考虑。不过经学研究者,特别是经学研究的领导,应有深造自得的体悟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也应关心时代的脉动。 中华民族有古有今,是一个历史意识深厚,典籍浩瀚的民族,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提出了文明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六十六年的变化,让我们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中国”应是体现中华文明的政治概念,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国必须以文化中国为基础才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力及“协和万邦”的说服力。《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和宋明儒学“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宗教情怀,都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展现。我们从事经学研究的读书人,本着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原则,对这份人类的共同遗产进行保管、整理、修缮、解释、发展和弘扬的工作,是为了“自立”也是为了“立人”。 -
恒河
恒河,神性的河。它贯穿着南亚次大陆。古老的印度文明由之孕育,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人多宗教在此共生,恒河入海口,在印度和孟加拉两个国家,作者访问了泰戈尔两处故居,参拜特蕾莎修女之墓。悟河平原,在印度的心脏地带,踏着法显,玄奘等行贤的足迹,作者寻访佛祖从诞生到入灭的印迹;盘桓于印度教的死亡福地瓦拉纳西,漫游于人神两界之间。恒河源头,在湿婆和毗湿奴的栖息地,作者行走两千多公里,倾听圣河灵魂的低语。朝圣路上,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怀抱里,在触摸印度的现世人生中,作者亲历古老文明的血脉传承,并思索着喜马拉雅山两面人群不同的生存价值,寻求生命的本真和人类天然的美好情怀,以及对自然、生命、历史和宇宙的即时感悟。 在首次旅行中,作者领略了印度灿烂的文化,所到之处多为古代文明遗址;而第二次旅行,则是探寻印度的灵魂,从恒河出海口走到源头。本书记录了两次旅行。 本书的文字顿得盛唐遗风,大雅大俗,清洁洗炼。让我们打开本书,和作者一起去恒河,行走在古今文明撞击、自然与宗教融合的新印度,一一见证恒河文明的人与神,历史与现实,今生与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