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古异相
本書的研究主旨,是以西陲出土寫本爲基礎探討中國中古時代的“學與術”和信仰、社會之間的關係,選擇的切入點爲構成中國文化本源的兩個互摄的“異相”:方術與博物之學。 上編“寫本時代的學與術”,試圖解明寫本時代的知識與技藝如何被製造、傳播和使用的問題。藉由敦煌、吐魯番、黑水城出土文獻,討論了“漢書學”、易學以及各種方術:物怪易占、人形解除、風角鳥情、擇吉推步等,將其重置於文本的成立與流通的歷史語境之中加以考察,探究經典知識、方伎雜術、政教禮俗、宗教觀念,如何進入士庶的生活場域和信仰實踐,成爲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並揭示不同文明間接觸、滲透、交融與再創新的史跡。 下編“中古博物的林中路”,是作者東亞博物學整體構築的部分結晶。從藥物、菜茹到寺院珍寶、沙州土貢、異域奇玩的這一組考證文字,不是僅僅關於物自身的研究,而是希望以此爲綫索,將它們在日常生活、宗教儀軌和東西文化交涉中的瑰麗景致,用寫實的手法重繪再現,致力於從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重新思考博物學作爲一種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在社會、思想和文明史上的意義。 本書尤爲注重出土文獻與傳統史志、域外典籍和考古文物的互相印證,並力圖溝通文字材料、圖像資料和相關學科工具,進行會通式的研究,建立起方術-博物-宗教-禮俗知識社會史-中外關係史相融合的研究範式。 -
神文时代
本书稿是《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第二辑之一种,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神学领域(包括谶纬神学、星占术、历律学、术数学、政治预言术等)与古代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的书稿。全书除《绪论》外,分上篇《天命与预言》、中篇《祥瑞与灾异》、下篇《历数与历术》,涵盖了古代神学的主要内容。作者主要关注中国中古时期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特殊神学与政治生活的内容与关系,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文字流畅,论证详尽。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不多,本书着力较深,其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繁体版)》资料丰富,翔实,视野广阔。不仅涉及佛学,而且博及中古时代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多层面的研究。全书80万字。作者何剑平,早年写诗,研习绘画艺术(《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繁体版)》中的图片,有一部分是他亲自绘制),研究生期间专修隋唐文学,喜读西方哲学,尤其现象学。通读过《大藏经》。 -
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
五年多來,來自中台灣地區的許多學界同好以及師生,共同灌溉經營「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史料典籍研讀會」。會中的討論遠超過最初的構想與預期,包括對於如何理解中古「社會」與「國家」議題的諸多面向。師友們時而相互請益、交流意見;時而火力全開、針鋒相對。其中最大的交集,是透過討論所建立的珍貴學術情誼,以及對追求學術真理的衷心堅持;而師友們共同的最大期待,是希望這樣的研讀會能夠有延續性,繼續深化已然浮現的諸多課題的討論,特別是每次研討過程中,所揭櫫的問題意識與省思反饋,彼此交光互影,透過「記實」(研討記錄)的呈現,頗能達成教學相長之效。此外,本研讀計畫試圖建構信息流通,資源共享的群體研究團隊,進而結合中部地區中古史跨校研究人力,深入探究中古時期社會與國家的關係。 ----------------------------------------------- 目錄> 吐魯番出土文書與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關係 陳國燦 禮律規範下的身份制社會:以中古婦女為例 高明士 日本近年的北朝史研究 窪添慶文 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 黃正健 唐代法律體系及《天聖令》的整理研究 黃正健 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 陳弱水 薛仁貴與薛仁超—唐代河東薛氏門風的兩種典型 宋德熹 唐宋時期邕交之間陸路三道 廖幼華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研究 胡志佳 鮮卑慕容氏君主繼承方式之研究 李明仁 李承乾與顏師古《漢書注》 李廣建 宣宗與中晚唐政局—以宦官與吏治的整頓為中心 曾賢熙 從韋伯的天職觀看葛洪的法律思想—兼論道教地獄審判思想的發展 陳登武 唐代長安的寺院的寺院園林 魏嚴堅 「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的再檢討 唐代士人的婚姻與家庭—以妻妾問題為中心 翁育宣 -
家国、夷夏与天人
四至六世纪的的中国处于历史上的南北分裂割据时期。北方是十六国北朝,南方是东晋宋齐梁陈。秦汉以来大一统的中国社会至此彻底走上分途发展的道路。较之东晋南朝,当时中国北方由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勃然兴起,呈现出尤为突出的民族重新组合和融合的景象。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及其史官史家们曾经就夷夏、家国和天人等事关皇朝久治长安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间的流血斗争、是非曲折、以及大一统情怀,深深地印刻在当时的史学之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本书即围绕夷夏、家国和天人这三个主题,就当时北中国的史学和历史记忆的形成提出了视角独到的认识,以期阐明其上承汉魏、下启隋唐的历史文化价值。 -
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
本书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将具体的医疗活动放到广阔的中外文化背景中考察,利用古希腊、罗马、波斯、阿拉伯、印度的医学典籍或宗教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追溯隋唐医籍中的外来理论、药物用法以及胡方的本来面貌,乃至宗教观念在医疗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以"从希腊到长安"的视域,通过源与流的比较,加深了对隋唐社会生活史的认识,从而揭示本土对外来文化的曲折改造进程,综合展现了隋唐医疗的复杂面貌,深化了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本书将域外典籍、出土文献与中国传世史料相互比勘,突破以往医疗史、宗教史、社会史与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衔接不够紧密的现象,使之成为多层次的整体考察,体现了作者跨学科研究的良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