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版)
本书探讨了西汉至初唐之间史学发展的线索与特点。作者指出在此期间,经史分离突破了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汉末皇权的衰落导致了私人修史的盛行;隋唐皇权对修史的强力干预导致了官修正史传统的形成。本书自出版十年以来,广泛受到学界的好评。本次修订,作者将增加大量注释,对原来的错误、不足进行订正,并补充若干新的章节。 -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增订本)
本书是谷川道雄先生代表之一,中译本由中华书局于2002年出版,引起很大关注。此次新增订数万字,收入本社《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本书原分为四编,收入谷川先生论文十余篇,对日本中国史研究的理论问题作了检讨与反思,且对六朝具体历史用“共同体”理论作了精彩分析。谷川先生生前的这次增订,新补了第四编的第四、第五两章,以及“补论”。 -
存思集
基于共通的治学理念与研究领域,2009年10月复旦大学"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成立。核心成员为来自历史学系、文史研究院、汉唐文献工作室、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中文系五个单位的十二位"新生代学者",还有校外和海外学者作为"通讯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加盟。研究班致力于在互相砥砺中提升自我的学术境界,并探索共同研究模式在中国学术生态中生发的可能性,是一个多学科的、开放的、国际性的学术共同体。研究班每两周组织一个工作坊,主要安排为论文发表、史料会读、学术信息交流与评论,迄今已举行五十余次。为了便于学界检阅我们的"行与思",从历次专题报告中选取"代表作"汇为一编,以见证寄托我们共同学术理想的研究班的"存在"与"思存"。 -
中古三夷教辨证
三夷教在古代中国,显非主流宗教,也没有流传到近代。如果不是由于考古发现的激发,学者刻意探索,三夷教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的真实面目及其影响,殆不为人所知。因而,对三夷教的研究,可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纯学术研究;其与当前社会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殆无任何直接的联系,自然难以产生时尚所追求的社会效益。至于其学术价值,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即便自己略有所见,也应避卖瓜之嫌,更何况身在庐山,本来就看不清。不过,忆当年身为研究生时,业师蔡鸿生先生指示就该领域去作学位论文,余遂穷尽办法,检索收集有关研究的论着目录,发现无论国内国外,不管和平时期抑或战乱时期、冷战时期,总有那么一批学者前赴后继、持续不断地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个中还不乏真正饮誉全球的学界泰斗;由是而深受鼓舞,也就一年一年坚持做下去。 对中国学者而言,三夷教的研究实际是属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范畴。而就这方面,蔡鸿生先生根据陈寅恪先生的治学之道和有关识语,演绎概括了如下的核心思想: 中古时代的文化传播,既是渐进的,又是曲折的。由于当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来自“文化本原”的直接传播不可能起主导作用,“辗转间接”纔是普遍存在的方式。因此,为了探索一种文化因缘在空间上的展开,也即为何从此地传入彼地,必须找出中间环节,纔不致于架空立说。 -
神格与地域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四章十五节,从不同角度集中讨论了中国古代信仰世界中神格和地域两大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曾经作为单篇文章论文发表。本书对任何一个专题所涉及的史料,都先进行史源学辨析,然后尽可能深入地探寻史料中所蕴含的每一个历史信息。 -
西汉侯国地理
本书属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水平横剖面”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最后,本书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本书是第一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