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缘际会
《因缘际会》(Another Life:A Memoir of Other People )是美国著名出版家麦可科达(Michael Korda)的回忆录,这位老兄系匈牙利裔英国人,出身搞电影的资本家家族,牛津大学历史系毕业,学问饱饱,还会说俄文和法文,照他的说法,跑到美国找工作并且进入出版这一行纯属误打误撞,这个误打误撞却成了一辈子的工作,老婆都离了,科达对出版仍旧死忠不渝,这主要也是拜老天爷赏了他一只懂得闻书的鼻子之赐,靠着这只猎书鼻和布满全身的出版神经科达慢慢爬向出版社的核心,当到国际出版集团赛门舒斯特(Simon&Schuster)总编辑兼企业部副总裁,算在他名下的丰功伟业包括了卡内基的《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盘踞排行榜最久的史学书《第三帝国兴亡史》、大爆冷门的战争经典文学《第二十二条军规》、灰姑娘变凤凰的小说《凡梦苑》(Penmarric)、华盛顿邮报两位揭露尼克松水门案记者写的《权倾一时》(All the President)、里根总统的传记等等,科达后来还亲自出任尼克松回忆录的编辑,相逢一笑泯恩仇,里根传记出版时,这位美国前总统拍拍科达的肩笑眯眯地说:"嗯,听说这本书很不错,哪天我也打算读它一遍"。 扫瞄出版这一行的风起云涌、竞逐购并之外,小编辑、行销商、作家、书店、读者还可以在科达这本《因缘际会》中捡到满地不要钱的金句。 "真正的编辑不须为拼字和文法伤脑筋,他们是蹩脚文章的救星、戏剧化结尾的发明家,是无情的删改高手,为了尽善尽美,可以挑战作者的任何想法与作法"。这是为犹豫不决、没有自信的文字编辑而写的。 "一个成功的出版家除了必须牢记书籍就是商品外,还要搞清楚一件事:读者要的不多,只要精采的故事"。想要出版畅销小说的出版社一定要把这句话当作指点方向的北极星。 "关于名人传记,写作内容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这位名人愿意抽出多少时间做巡回宣传,以及为他安排多少电视访问"。掏钱买名人传记之前,这话,读者最好先琢磨琢磨。 "他们永远犯一个毛病,总是订太少自己看不懂的书,订太多大家都知道的书"。这金玉良言可以颁给书店采购人员。 "唯一能够证明一本书能否畅销的方法,就是把它出版上市"。这算是给不时拿"这本书不会卖"当理由拒绝某些冷门书入列的老编一个小小的警告。 出版必须是摸着良心做的文化事业,没错,科达倒也没否认这一点,但是呢,和政治家或商人没什么两样,出版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赢得权力、名声、财富和女人的行业,野心勃勃、工于心计的人固然更加靠近成功,但勤勤恳恳的编辑也有挣出一片天的机会,《因缘际会》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
出版业
《出版业》主要描述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出版业发生的变化。虽然同整场变革相比,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却是很有代表意义的部分。故事要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讲起。那时,作者的父亲雅克·希去林与其他流亡者一道,在纽约开了家小出版社,就是潘塞恩图书公司(Pantheon Book)。在之后的20年里,这家独立出版社把许多欧洲著作引入美国。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由于机缘巧合,作者后来走上了和父亲同样的道路。作者在潘塞恩图书公司工作了三十多年,其间不仅目睹了独立出版事业的成败得失,也目睹了出版社自身最终如何消失。近年来的众多事件表明,发生在潘塞恩图书公司身上的故事并非个别。在这一点上,许多人当初的想法都是错的。现在,相同的模式已随处可见,而它作为该模式的一个早期实例,仍值得我们关注。 -
万物之要义
《万物之要义》以倒叙的方式,从《牛津英语词典》首版问世的1928年庆典来切人整个编纂事件的描述。本书基于英语民族与语言的发展状况而刻画《牛津英语词典》人物众生相,从而达到对《牛津英语词典》编纂事件的总体把握与描绘,有血有肉,点面结合,引人人胜。 本书作者温切斯特先生以擅长描述历史事件著称,其写作风格主要体现为优美的文笔、幽默的韵味、独特的视角,气势宏大但不忽略细节,常常通过有杰出影响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个性气质与习惯来描述一些复杂的大事件,小中见大的手法运用灵活自如,可读性极强。 -
我在DK的出版岁月
《我在DK的出版岁月》由克里斯托弗·戴维斯著,宋伟航译。自1974年诞生以来,作为史上最成功的图文书出版公司之一,DK的名字早已传遍世界,为全球读者贡献出无数意义深远的作品。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美学风格,更是一种面对世界的态度,一种编辑理想的实践。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带来种种思考与启发以及诸多阅读的乐趣。 -
韬奋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祖籍江西,生于福建。1926年起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在他的努力下,《生活》周刊由默默无闻发展到行销超过15万份的极有影响的刊物,开创了中国“杂志界新纪元”。因介倡言抗日,参与领导救国会,卒以文字获罪,与李公朴、沈钧儒、章乃器等六人被捕,史称“七君子事件”。 邹韬奋主编或创办的报刊还有《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国民》周刊、《抗战》三日刊等。在他的主持下,生活书店发展到包括香港、新加坡在内的56处分支店,陆续出版杂志十余种,书籍千余种,成为抗战中一个坚强的文化堡垒。 邹韬奋先生病逝后,中共中央发出唁电,称“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延安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朱德等题写挽词。朱德的题词是:爱国志士,民主先锋。周恩来称邹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 1948年,生活书店与另外两家进步出版机构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合并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邹韬奋先生的优秀文化遗产为三联书店继承和发扬。 1936年11月,邹韬奋先生因参与领导救国会而被捕入狱。在243天的牢狱生活中,他在坚持斗争之余,埋头著译,自传性质的《经历》便是其中成果之一。该书计61篇追述自己二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和生命断片,其中从事文化事业的经验和思想变化的历程,堪称现代爱国、民主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缩影。除各篇单独发表外,并于1937年4月由生活书店结集出版。 1944年春,缠绵病榻、为病魔折磨的韬奋先生,又援笔坚持写作《患难余生记》。这既是作者回顾数次流亡的颠沛生涯的自传,也是抗议当局文化统治举措的历史文献。惜乎只写了五万多字,即因病逝而成未完成的最后遗作。 《韬奋画传》收录上海韬奋纪念馆珍藏的264幅图片资料,由曹辛之先生编著并设计完成,三联书店于1982年刊印,此次纳入本集重印。 -
岫庐八十自述
他是一个符号象征,象征了一个贫苦无依的人的奋斗成功的故事。——唐振常 不能因为王做过国民党的大官而回避他在商务的工作,此人在出版事业上确有人不可及之 处。——金耀基 学了张元济,再学王云五,才是正途。——沈昌文 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纽约时报》 王云五是纵横跨越近代中国教育、政治、出版、文化等多个领域,一生著作八十多部的学术 “通人”,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奇人。而“王云五”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最准确莫如阅读他的自 传。本书即是据作者自传《岫庐八十自述》节录而成,原书约五十章,一百多万字,记录非常详 细,今节录成二十余万字以便阅读和研究。这是王云五自述首次在大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