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其诗作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极高,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其全部154首诗都集中歌颂了爱情、友谊与真善美。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当得起空前绝后的美称。作为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被誉为“时代的灵魂”、“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十四行诗在其全部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Sonnet),发源于意大利,16世纪中叶传入英国。其语句整齐、短小精悍、格律严谨、富于音乐效果,内容多以歌咏爱情为主。 莎翁是英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打破原有的诗体的惯例,独树一帜,被誉为“莎体”。 莎翁的十四行诗大多作于1592至1596年,最初一部分以手稿的形式在贵族的文人雅士中传阅,直到1609年才出版。 《十四行诗》以吟咏缠绵悱恻、坚定执著的爱情为主,在沙翁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其戏剧一样,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篇。 -
拉辛与莎士比亚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一八二三年与一八二五年出版的反对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司汤达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法国现实主义文献之一。一八二三年的第一部分包括三章:《为创作能使一八二三年观众感兴趣的悲剧,应该走拉辛的道路,还是莎士比亚的道路?》、《笑》、《浪漫主义》;一八二五年的第二部分是直接对法国复辟时期旧制度旧思想的官方代表法兰西学院古典派攻击浪漫主义的反击。莎士比亚与拉辛分别作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代表,表示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与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对立。司汤达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为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开辟了道路。附后还增收了司汤达《旅人札记》(选)、《意大利绘画史》导言、《阿尔芒斯》前言,以及关于司汤达一部未完成小说《吕西安·勒万》的序言、第一部第二部引言、一封致于勒 ·高及耶夫人的信和一份为该书所写的遗嘱。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本书为其中一册。 -
莎士比亚全集㈤
-
阅读莎士比亚:永不谢幕的悲喜剧
威廉・莎士比亚,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人的天才之一”,然而有几个中国读者仔细读过他的剧作?英国著名散文家兰姆早就意识到“让公众理解大帅”的意义,他们从莎士比亚的37出戏剧中,选了20出世人所熟悉的改写为故事。本书译者萧乾于1956年将之译成中文后,销售过百万册,此固因原著的声望,但已故的萧乾先生是我国名记者兼作家,留学英国剑桥,中英文造诣高,译出的文章,当可媲美原著。此次的修订版系一种“双重阅读”,特约请了电影研究专家,将历史上由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主要影片配合起来阅读,一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更重要的是演绎了一幕幕“戏中戏,揭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 -
四大悲剧(中英对照)(莎士比亚丛书)
《麦克白》(Macbeth)是莎士比亚最短的悲剧,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此部作品经常在世界各地的专业和社区剧院上演。 这出戏剧是典型的因权力的渴望而背弃朋友的故事。它大致根据苏格兰哲学家赫克托·波伊斯的《苏格兰国王麦克白》而写成。波伊斯在文中奉承了其赞助人(patron)的祖先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也就是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并且歪曲贬低了现实中苏格兰国王麦克白的行为与事迹。 《麦克白》拥有不少“道德剧”(morality play)的特征。学者因其中支持詹姆士一世掌权,普遍认为它是一出典型地写于Jacobean(詹姆斯一世)时代的戏剧,大概写成于1606年。不少证据显示现有的文字曾被托马斯·米德尔顿修改。米德尔顿从他自己的剧作The Witch(1615年)加入了不少在原作颇受欢迎的段落,如女巫和赫卡特的那一场。这些修改(整个第三幕第五场,及部分第四幕第一场)一般而言也被收录。 舞台上,因麦克白夫人的情绪起伏多变,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最难演的女性角色之一。 很多演员都认为此剧会带来不幸,因此一般会迷信地称之为“那出苏格兰剧”而不会直呼其名。有时候,剧中主角亦会被称为Mackers与Lady Mackers。在剧院中提起此剧的名字据说会使制作失败,也可能导致演员受伤。 麦克白中,“魔法是否存在”,以及“女巫们是真的未卜先知,还是只操纵了麦克白的思想、使其把邓肯和班柯杀死”,都成为了不少人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