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为何无聊
我们可能误会无聊太久了——
“人类的优势就在于无聊。”
《卫报》年度新知图书
-
无聊几乎无处不在,但在某些时刻变得尤其危险;没有人能免受其害,只是一些人遭受更多。“无聊的人被一种欲望所折磨,却不知道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是什么。”《我们为何无聊》从心理学出发,解剖无聊,而后解决无聊。
-
无聊是什么?怠惰、茫然,还是焦躁、不安?
是哪些外部和内部因素让我们感到无聊?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无聊倾向和体重超重、抑郁、犯罪之间有没有关系?
-
无聊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吗?
如果说无聊是一个信号,那么它在提醒我们什么?
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反应,才能不掉进恶性循环?
-
从无聊的历史和含义,到无聊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再到无聊的成因与机制、无聊的反义词和流行化,本书为我们提供关于无聊的科学认知,然后给出无聊的解法。
在渐趋短平快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与短视频并非驱散无聊的解药,相反,它们更容易让我们困在一个永不停歇的仓鼠轮中。无聊是对意义、投入感和能动性的召唤,如何回应这一召唤,才是良方所在。
从正确认识外部环境与内部动机,到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创造意义、建立心流,本书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温和而不说教,带我们科学应对无聊。
——————
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什么是无聊,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无聊有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本书告诉我们,与其和无聊做斗争,不如倾听无聊背后的声音。——《华盛顿月刊》
这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无聊,引人入胜,而且极具启发性。——《卫报》
一部简洁又充满趣味的无聊小史。——《泰晤士报》
(本书)完成了一个让科学发现和人文思想自由对话的叙述。——《三联生活周刊》
-
流行病的故事
流行病在人类的DNA中一次次留下印记
它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模式,塑造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流行病,让我们成为人类
·
入选《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全美科学作家协会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奖决选名单,《纽约时报》编辑选择书单
··
【内容简介】
过去数十年来,我们拥抱着工业化与全球化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 更能感受到流行病的存在。然而,我们对流行病的认知充斥着误解、轻视或恐惧。
在《流行病的故事》中,屡获大奖的科普作家索尼娅·沙阿向我们展现了关于流行病鲜为人知的真相,深刻揭示了暗藏在每次疫情背后的气候、社会、文化等因素。流行病侵害着人类健康,有时甚至令国家陷入危机。但另一方面,它也改变了人类的进化轨迹,塑造了人类的行为与文明。
人类与流行病之间的较量将持续存在。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更需要借助科学与历史的力量,全球紧密合作,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流行病风险做好准备。
··
【名人评价及推荐】
扎实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自然》
从鼠疫、霍乱和天花肆意横行到我们有能力打败流行病,人类走过了漫漫长路。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前方可能存在怎样的挑战?《流行病的故事》讲述了这一壮阔的征程。
——《经济学人》
本书基于严谨的调查,信息量极大,生动有趣。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著作,索尼娅·沙阿从多维度追踪我们所面临的公共卫生危机。
——《芝加哥论坛报》
-
小王子的星辰与玫瑰
圣埃克苏佩里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小王子》被译成了三百多种语言,是全球销量仅次于圣经的书。圣埃克苏佩里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五十法郎上有他的头像,许多国家发行了纪念他的邮票,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街道、山峰和行星,世界各地都在举办“小王子”展览、开发“小王子”创意产品。圣埃克苏佩里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小王子》《南方邮航》《夜航》《人的大地》《空军飞行员》等都充满了其真实生活的映射。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生与写作密不可分,至今仍传奇、神秘而激动人心,对他人生经历的了解有助于深刻理解他的作品。
作者希夫是普利策奖得主,在传记领域颇有成就,《薇拉:符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夫人》《埃及艳后:传奇的一生》《猎巫:塞勒姆,1692》均斩获大奖。作者写作本书时参考了极为庞杂的资料,包括圣埃克苏佩里的日记和信件,并访谈了其众多亲友,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作者将精湛、严谨的学术写作与优雅动人的文学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重现了圣埃克苏佩里精彩的一生,使读者宛如亲历亲见。
-
世界秩序的秘密
★在世作者中引用率极高、意见极尖锐的世界级公知领袖 ★揭露这个世界流血的秘密,但观点深邃却亲切易懂 ★“语言学界的爱因斯坦”诺姆•乔姆斯基 风靡全球的政治演说全集 ★一部跨越学科界限和时间阻隔的演讲访谈合集 在在世的知识分子中,(诺姆•乔姆斯基)或许是最重要的。 ——《纽约时报》 乔姆斯基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他的声音也是这个星球上关于对外政策的最受读者欢迎的声音。 ——萨曼莎•鲍尔,《纽约时报书评》 和乔姆斯基一起坐下来聊一聊时事,是最让人受启发的经历,但如果你不能一直都想出最好的问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别担心:戴维•巴萨米安在采访乔姆斯基时一直都在问着富有深度并能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即便你知道乔姆斯基这个人,他的见解仍会让你大吃一惊。” ——《政治事务》 本书是言简意赅、观点犀利的大众化读本,总结、评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书中点评到的绝大多数议题包含着强烈的刺激性,并和当今的国际政治经验、秩序密切相关——美国政府海外政策的关注点是什么?其干涉世界事务的权力合法性如何?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源头真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列强吗?反恐背景下,美国巨无霸式的工商企业是如何影响政府决策的?在全球战略的层面上,支持干涉计划、制造流血冲突且从中牟取暴利的幕后财团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切的背后,还有哪些力量掌控着今日世界的秩序?极权横行的现状里,现代传媒、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相互关系如何,又该怎样行事? 本书追踪、回顾和评述了大量历史图景,从而使智慧、穿透力和深刻性同步呈现。在直言无忌、令人震惊的批判中,乔姆斯基还提出并描述了一些事关未来的问题——现代人正在被“真相”蒙蔽而走向愚蠢——我们应该怎么办? 打开本书,一一作答! -
艺术界
哪些作品能被称作艺术品而哪些不能,由谁来评判? 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独立完成的吗? 艺术家是否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特立独行? 艺术家、评论家、艺术品商人、收藏家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贝克尔的艺术社会学经典著作《艺术界》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对艺术的传统分析往往局限于艺术家和艺术品,而贝克尔则以社会学之眼审视艺术,将艺术看作一种集体活动,对“艺术界”这一概念进行了丰富而精微的阐发。在贝克尔看来,艺术界通常与它试图与之划清界限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书的每一章都从一个略有不同的视角窥探艺术界,讨论了艺术品创作进程及其参与者之间的合作与冲突,艺术活动中的特殊惯例,新的艺术家分类,艺术与国家的关系,以及艺术的名声问题等等,展现了一幅艺术界运作与变化的生动全景图。 -
日诞之地
《日诞之地》(1968)是美国印第安作家纳瓦雷•斯科特•莫马迪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以主人公阿韦尔二战结束回到印第安保留地后的境遇为主线,穿插阿韦尔的外祖父弗朗西斯科的人生经历,描写了阿韦尔亲历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保留地上的印第安传统世界和保留地外的现代白人世界。在白人世界,阿韦尔受到排斥;回保留地后,由于难以回归本族传统,他在肉体和精神上均受到深深的困扰和折磨。莫马迪在作品中大力渲染自然意象,运用多重叙事和插叙的技巧,加入日记、布道文和神话故事,从印第安人的视角观察和反映现实,讲述了阿韦尔在多种文化的夹缝中挣扎的历程,向读者展现了印第安部落和氏族丰富的文化和深厚的底蕴。 该小说出版后好评如潮,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评论界的认可,于1969年获普利策小说奖。该小说是美国印第安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拉开了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的序幕,影响了莱斯利•西尔科、路易斯•厄德里克、谢尔曼•阿莱克西等一代美国印第安作家的创作,莫马迪因此被誉为“美国印第安作家的精神教父”。小说于1987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