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评的诸种概念
※韦勒克经典著作,首次全本翻译。 ※入门文学理论的捷径。文学批评教父韦勒克条分缕析巴洛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经典概念,拨开迷雾,厘清文学批评之路。 ※“《批评的概念》体量不小,全书都洋溢着精彩的智性气息,收入其中的文章已经成为广被征引的核心文献,不仅是在文学研究领域,也关乎对我们所处时代的理解。” 1 8、19世纪曾被人们称作“批评的时代”。实际上,20世纪才最有资格享有这一称号。在20世纪,不仅有一股名副其实的批评的洪流向我们汹涌袭来,而且文学批评也已获得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在公众心目中占有了比往昔高得多的地位。……人们意识到,面临着汗牛充栋的作品,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取舍的原则。 《批评的诸种概念》是韦勒克的一部重要的文学研究奠基之作。面对20世纪层出不穷的批评流派和言不及义的批评方式,韦勒克开宗明义地阐明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文学批评中广被使用的重要概念如巴罗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等的起源和演变也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总结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潮。在韦勒克看来,厘清这些概念和轮廓,是打破文学批评领域因众说纷纭而导致的言语“巴别塔”这一危机的唯一途径。 -
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继《初唐诗》、《盛唐诗》文学史研究之后,经十年孕育而成的第一部非系统处理的诗歌理论力作。原书虽出版较早,但其中仍可以见出许多他后来发展的文学观念。在此书中,宇文所安提出了中国“非虚构”诗学传统这一重要命题,并做出了全面阐发、论述。套用费罗诺萨发现中国文字是诗歌的理想语言的句式,可以说,宇文所安发现非虚构诗学传统中的中国诗歌是理想的诗歌,它来自自然的多样性,是对西方文学传统中的诗歌作为神性的诗人创造的第二自然的颠覆。阅读中国诗歌须放弃将诗歌作为语言结构进行分析的观念,而应栖居于同时代诗歌语境中聆听真实的声音。 -
论小说十家
这是文学研究中最见功力的作家论,虽名为《论小说十家》,却是以郁达夫、老舍、吴组缃、张天翼、沈从文、路翎、骆宾基、端木蕻良、萧红、张爱玲十人为主,论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十几位作家。作者将思想史研究、历史与社会批判及文体分析融为一体,通过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诠释,深入到作家精神世界的内,再去对作品进行社会定性和艺术判断,从而她的每一个“作家论”便摒弃了主题先行,而最大可能地贴近每一个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兴趣又是她所有文学研究的动力和出发点,并贯穿始终。 -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
本书是对二〇一〇年张爱玲北京纪念研讨会的全记录,共分为“张爱玲的文学视野”、“张爱玲的双语创作”、“张爱玲与视觉艺术”、“张爱玲的晚期风格”四个部分共十二篇论文,出自两岸三地最权威的张爱玲研究专家之笔。一年来,与会专家学者对各自的文章做了多次、深度的修订,编排中插入了现场讲解的PPT内容插图,力求为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还原研讨会的盛况,升华阅读视角,了解全方位的张爱玲。 本书另有附录“张爱玲大事记”,以年表形式记录了张爱玲一生的生命经历和创作历程。 张爱玲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特别的存在,是文坛上永恒的传奇。她俘虏了众多读者,“张迷”遍布全球;她的才情影响深远,独成“张派”一脉;“张学”渐成一门显学。近年来,随着《小团圆》等作品的发现、张爱玲新版全集的出版,张爱玲的文学魅力又一次席卷了华文世界,她更已上升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适逢张爱玲冥诞九十周年、逝世十五周年,台湾皇冠文化、香港皇冠文化、北京新经典文化和青马文化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为张爱玲举办了盛大的纪念、研讨活动。这是大陆地区首次举办大规模的、纯粹交流研讨性质的张爱玲纪念研讨会,遍邀海内外张爱玲研究专家,为读者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导读,让大众真正了解一个妙笔绘世的张爱玲、一个真实的张爱玲、一个全方位的张爱玲。 -
献给孤独的挽歌
你所熟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你所陌生的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故事 《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看“诺贝尔文学奖”》是薛忆沩近年所著的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关的作品结集,作者用严苛的文字对这一热门话题发出了“另外的声音”。其中收录了缅怀马尔克斯的同名长文《献给孤独的挽歌》, 并对赛珍珠、黑塞、海明威、加缪、帕斯捷尔纳克等著名作家的得奖轶事娓娓道来;作者迷人的文字令其对这些得奖作家代表作品的评价剖析具有了与逸闻趣事同等程度的可读性。 -
故事与话语
法国人凭其新发现的词源学热情创造了“叙事学”(narratologie)这一词语,用以指研究叙事结构的学问。英美知识界颇怀疑于“一0logy”的大胆运用,也许不无道理。不过,名称问题不应与话题的合法性相混淆。尽管关于长篇小说、史诗、短篇小说、民间传说、寓言等具体文类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但从总体上讨论叙事学科的英语论著却极少。除体裁区别的分析以外,还有对于“叙事本质上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界定。文学批评家们太过倾向于单独地考虑文字媒介,尽管他们每天都通过电影、滑稽连环画、绘画、雕塑、舞剧与音乐来消费故事。在这些人工制品之间必定有某些亚层次是共同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睡美人》如何能被改编成电影、芭蕾舞剧或哑剧表演。 本书在有效综合俄国、法国、英美的符号学、语言学、叙事学等各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广义“叙事”(包括各种媒介的叙事,尤其是小说与电影两大媒介),对“故事”与“话语”两大范畴进行了严格区分和细密论证,从而廓清了一般叙事之结构。导论部分由“表达/内容”与“质料/形式”的纵横交叉,区分出“表达的形式与质料”和“内容的形式与质料”,进而厘定了“故事(内容)”与“话语(表达)”各自的涵盖领域。第二、第三两章是关于“故事”的具体展开,分别对“事件”与“实存”两方面加以论证。第四、第五两章则是关于“话语”的具体展开,对“非叙述”与“叙述者”的若干形式进行了精细区别和论证。结语部分给出了“叙事结构示意图”。该书在叙事理论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其中的“叙事一交流情境示意图”与“叙事结构示意图”被频繁征引、讨论。它对于叙事学、小说理论、影视美学等领域的学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