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之路
对于很多作家来说, 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对另一些作家来说,探险般的生活·却是对枯燥写作的逃避。英国著名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显然属于后者。这也正是这本自传的来由。生于二十世纪初,死于九十年代,格雷属于一个逝去的年代:作为一个经历了二战伦敦空袭、战后原殖民地独立浪潮、中东战争、地区冲突的人,生活中最不缺少的应该就是危险了。但与常人的思维相反,格林的逃避恰恰是逃向最危险、最动荡、最战火纷飞的地方,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亲临火线。他曾经在奠边府战役前夕在危如累卵的法国军营里呆了一整天(此后不久奠边府即被炮火吞没,法军全军覆没),曾经在中东战争时期的苏伊士运河沿岸意外遭受炮击,整整四小时听着密集的炮弹从头顶划过,在身后爆炸。二战期间,他担任英国情报机构的特工人员,在西非塞拉利昂从事反间谍工作整整两年。这些传奇般的经历当然为他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小说素材,但这并不是他为写作而淘金的功利之举。他个性的魔咒使他无法停下寻找危险的脚步——显然,无趣、单调、安宁的生活比死亡的阴影要更可怕。在这一次次可能有去无回的旅程中,他究竟在逃避什么?格雷没有明说,但从他的个性来看,他最害怕重复生活、重复写作、重复自我。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能自信地说自己不是既定命运的囚徒呢? 毫无疑问,格雷是个勇敢的人,而且有自己的正义准则;他一次次的逃避之路不单单是猎奇的冒险,而且是在以他的方式进行战斗。格雷宣称自己没有政治倾向——这当然不完全是事实——但他确实在很多时候不以政治上的左与右来划分心中的坏蛋与英雄,而这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美苏争霸、非敌即友的政治划分下尤为珍贵。总得来说,他能在并不熟悉的异国他乡看到那里一个普通人遭受的政治苦难,不论他所属的阵营与党派,而且能感同身受并愿意冒个人危险为他们提供帮助。最重要的是,他能看穿当时在第三世界国家相继掌权的那一个个政治强人令人眼花缭乱的华美说辞与主义理想,看清他们给现实国度中的个体、个人带来的真实痛苦,并且不畏恐吓,以笔为剑,抨击强者,声援弱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逃避自我的作家还有点云游骑士的侠肝义胆。 -
巨匠与杰作
一九四五年,毛姆应美国《红书》杂志邀约开列了一张书单,列举其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为之撰写了系列书评,对这些名著的成书过程、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一一做出点评,于是就有了这本《巨匠与杰作》(书名直译就是“十部小说及其作者”)。这十部小说及其作者分别为:菲尔丁和《汤姆•琼斯》,奥斯丁和《傲慢与偏见》,司汤达和《红与黑》,巴尔扎克和《高老头》,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麦尔维尔和《白鲸》,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以毛姆的人情练达,他当然一上来就坦承“我所列的书单极为武断。其实我完全可以再列出十部小说,以其不同的方式而丝毫不输之前所选,而且还能为选择这十部给出同样充分的理由”。 毛姆评论这十位小说大师的方式很简单,即“知人论世”: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在他笔下,这些“巨匠”们身上的光环和粉饰被尽数剔除:狄更斯和巴尔扎克虚荣浮华、品味粗俗,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是嗜赌成性,而艾米莉•勃朗特和麦尔维尔则是隐秘的同性恋……毛姆这样做并非有意大唱反调、哗众取宠,而是去除一切伪饰,以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本人作为小说家的丰富经验去真正体贴他所评论的作家和作品,带领读者去品味、去欣赏。于是这本由一位小说巨匠对其心目中小说巨匠的评论遂成为文学评论的经典,更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独一无二的文学指南。 -
奥斯丁小说全集
《理智与情感》:奥斯丁处女作,《傲慢与偏见》姐妹篇。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在情感上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姐姐忍辱负重,始终与人为善;妹妹心高气傲,几近崩溃……与主人公命运情牵相关的闲得发慌的乡绅太太,势利无情的兄嫂一家,市侩虚伪的远房姐妹,以及少女心中那三位或道德败坏或正直优柔的恋人悉数登场,以喜剧开头,悲剧发展,终以喜剧收场,一则以细腻笔触和生动对白见长、讲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婚恋的经典故事。 《傲慢与偏见》:奥斯丁代表作,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班纳特太太的毕生大志就是把五个闺女体面地嫁掉,故而总是把近旁有财产的单身汉看成某个女儿应得的一笔财产。于是有了几对青年男女跌宕起伏的分分合合:豪门子弟达西与聪慧机敏的二女伊丽莎白之间的谗言误会,富家公子彬格莱与贤淑善良的长女吉英之间的欲说还休,浪荡公子韦翰与轻佻无理的小女丽迪雅的私奔秽闻……最终男女主人公放下了各自的傲慢与偏见,做出合乎自己道德的选择。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和门第观念对婚恋的影响。 《曼斯菲尔德庄园》:善良懂事的芬妮由于家境穷困,从小被寄养在富裕的姨妈家。姨妈家的两个表姐虽然聪敏美丽,但都高傲任性,幸亏表兄埃德蒙的亲切关怀,才使她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得到安慰和快乐。成年后的芬妮也常随表姐表兄参加社交聚会,他们在牧师家里结识了风流倜傥的青年克劳福德和他的妹妹玛丽。埃德蒙对美丽机智的玛丽一见倾心,芬妮的两个表姐则拼命追求克劳福德,未料克劳福德在逢场作戏后发现自己真心喜欢的是芬妮,而芬妮深爱的却始终是温和真诚的埃德蒙……陷入感情纠葛的这几对青年男女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爱玛》:被认为是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热心的爱玛关心哈丽埃特的婚姻,她认为这姑娘是大户人家出身,因此要她拒绝农夫马丁的求婚,并一味鼓励她去爱牧师埃尔顿。爱玛姐夫的哥哥奈特利比爱玛大十六岁,他始终爱着爱玛,可是又经常批评她的缺点,包括她如此主观地干预别人的恋爱和婚姻。在埃尔顿同霍金斯小姐结婚后,爱玛又要哈丽埃特去爱弗兰克·邱吉尔,但哈丽埃特却爱上了奈特利,这时候爱玛才大吃一惊,发觉自己心里一直爱着奈特利。最后,他们两人、弗兰克·邱吉尔和简·菲尔费克斯,以及马丁和哈丽埃特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劝导》:奥斯丁最后一部小说,塑造了一位其笔下最为高尚的人物。韶光正从安妮的身上消逝,风华正茂的时候,因为接受了他人的“劝导”,她终与意中人温特沃斯上校分道扬镳。虽青春不在,又备受虚荣的父亲和姐姐的冷漠,但她的高贵仁慈却使她成为亲朋中最受欢迎的人。两人分手八年后再次相遇,上校不能冰释怨恨,违心追求他人;而安妮也险些接受伪君子堂兄的求婚。在因为家族事务而引发的一系列交往中,上校进一步发现安妮的无私与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他们发现,重新团聚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了考验的他们不再若即若离,开始尽情地回忆并表白…… 《诺桑觉寺》:一部极出彩的讽刺喜剧。痴迷于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乡村牧师之女凯瑟琳,有时把现实生活也当成传奇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她被带着去巴思社交场合见世面,结交了虚情假意的索普兄妹,并与正直英俊的富家子弟亨利一见钟情后,受亨利的父亲蒂尔尼上将盛情相邀前去他家做客。在诺桑觉寺这所幽深、古老的宅子里,凯瑟琳脑海里浮现出恐怖小说中的可怖情景,上演了一幕幕可笑的历险记。嫌贫爱富的蒂尔尼上将听信索普的谗言,出尔反尔,对凯瑟琳冷酷地下了逐客令。然而爱情的忠贞最终战胜小人的谎言:教堂的钟声响了,人人都喜笑颜开。 -
甜牙
像麦克尤恩近年来的其他小说一样,《甜牙》也是那种情节与其所处的时代咬合得格外紧密的作品。表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一位出身教会保守家庭,在剑桥读书时又被年迈的教授兼情人招募到军情五处的女特工。尽管塞丽娜只是职位最低且倍受女性歧视政策压制的文职助理,她仍比一般的女性更有条件叙述英国七〇年代的整体状况,毋宁说是腹背受敌的社会困境——冷战意识大面积渗入普通人的生活,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活动和全国性罢工运动此起彼伏,中东危机导致能源匮乏,嬉皮士运动退潮,将一大批精神幻灭、身体困倦的青年扔在了沙滩上。 作为五处中惟一热衷于读小说的“女文青”,而且“碰巧”长着仿佛直接从小说中走出来的身材和相貌,塞丽娜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甜牙行动”旨在以间接而隐蔽的方式资助那些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国利益且对大众具有影响力的写作者,而塞丽娜负责接近并引诱其加盟的是这项行动中惟一的小说家,汤姆•黑利。 汤姆和塞丽娜相爱了,爱得步步为营,爱得亦真亦假,爱得绝处逢生。但你猜中了开头,却未必能猜到结尾。阅读《甜牙》的快感之一就是等待结尾向前文的反戈一击,等待充盈在文本中的那些关键词——政治与文学、间谍与作家、读者与作者、欺骗与爱情——如何被赋予崭新的意义。你会看到,那些你在前面的情节中已经熟识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怎样在突然间都站到了镜子的另一面,怎样在叙事光芒的照耀下产生别样的张力。 -
情迷佛罗伦萨
美艳动人的玛丽•潘顿一年前失去了她深爱的浪荡子丈夫,好在丈夫因为车祸死得早,还为她剩下了点财产,加上她手头的一些珍贵首饰,倒也足可逍遥度日了。埋葬了丈夫,清理完家产后玛丽来到佛罗伦萨,租下近郊小山上的一幢美丽的古董别墅休养身心。玛丽多年的仰慕者、“大英帝国的建造者”埃德加爵士多年来飞黄腾达,即将荣任孟加拉总督,在受命前特地赶来佛罗伦萨向她求婚。但是一天深夜,只不过由于玛丽的一时情难自已,却导致了一出梦魇般的暴力事件。危急关头她不得已求救于声名远播的浪荡子劳利•夫林特,而通过他,她终于认识到否定了爱情——以及包蕴于其中的所有激情与冒险,也就等于否定了生活和生命本身。 毛姆最为成熟的小长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对人性的洞察更是入木三分。 -
微妙
“你知道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何处吗?来自吻,来自那独一无二的一吻!然而,那一吻不过是个序篇。” 娜塔莉,带有某种瑞士女人的气质,理想女性的典型。她曾经拥有完美的爱情,跟丈夫弗朗索瓦像爱情神话里的两个孩子,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同一个故事。直到有一天,这样的幸福被粗暴地打碎 ,车祸夺走了弗朗索瓦的生命,也掐断了娜塔莉的生活轨迹。心如死灰的她开始沉溺工作,拒绝别人不够“微妙”的感情。 然而,一个意料之外的吻把其貌不扬的瑞典同事、雄性世界的不名飞行物——马库斯,带进了娜塔莉的世界。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一种感觉、一种光明的力量毫无征兆地破壳而出。这个男人身上孩童般的温柔、总在对的时间出现的能力,还有赠她皮礼士糖的心思使两个看上去毫不般配的人借由某种“微妙”渐生情愫, 生活的味觉似乎也在慢慢复苏…… “娜塔莉决定走向他,慢慢地走,真的很慢,慢到足够让人在这段时间里读本小说。她看起来不想停下来,就快要贴到马库斯的脸了,他们的鼻子就要碰到一起了。瑞典人屏住了呼吸。她想要干什么?他没有时间在脑海中从容表述这个问题了,因为她此时已经开始用力吻他。一个长长的激烈的吻,充满了属于青春期的激情。” 名家及媒体推荐: 我很喜欢作者讲故事的方式,那种口吻。我实在太爱那种在哀伤、光明和爱情边缘徘徊的感觉了。 ——奥黛丽•塔图 同名电影女主角 小故事,大奇迹,精致而细腻……这个故事让人产生去爱的欲望、被爱的欲望、坠入爱河和成为完美爱人的欲望! ——安娜•卡瓦尔达 《只要在一起》作者 伴随着每一部作品的出版,大卫•冯金诺斯在逐渐成长为真正的爱情小说家,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轻快却不失深刻、充满妙趣和狡黠,不乏荒诞滑稽……他无疑是新生代作家中笔调最为优雅的一位。 ——弗朗兹-奥利维埃•吉埃斯贝尔 《密特朗传》作者 (这本书)不只是关于女人的敏锐与感性,更是作者用幽默又不做作的语气,描绘出每一个脆弱的渴望和每一个勇敢的心灵转折……简直就像自己亲身谈了一场恋爱,我在各式各样的场合阅读它,好几次捧腹大笑,好几次深深叹息。 ——郑宜农 台湾创作歌手 造夸张的情节,却将才情放在角色的心理描写和叙述者机智的叙述语言上,当中的纤细、跳脱和魅力经常让读者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大概亦是读者为什么能转眼在不知不觉间将这二百页的平淡故事读完,而毫不觉有任何冷场的原因。 ——香港《文汇报》 吸引我们的是作者细腻敏锐的笔调,还有将轻快与深刻融为一体的功力,尤其是他离题的艺术,使得《微妙》这部小书从忧虑哀思到饶有趣味的芦笋烩饭菜谱无所不包,精彩纷呈。 ——法国《新观察家》 这是冯金诺斯第一部被译成英文的小说,微妙、精致、妙趣横生,娜塔莉和马库斯这对看上去不太可能的主角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实可信。小说家在节奏方面很有一手,他用歌曲、清单和注脚将故事打散,让人不禁联想到尼克•霍恩比和里克•穆迪,却又不乏鲜明的个人印记。 ——美国《出版周刊》 “微妙”一词大概是对难以言喻的法式浪漫最精确的解读。 ——英国《独立报》 法国版的《一天》,只不过更加天马行空……令人很快地沉浸其中,爱不释手……带来意想不到的折服和感动。 ——《爱尔兰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