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翰林制度研究
此书实为翰林制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作品,初版于1996年,是作者的社科课题成果。从唐代的起源一直讲到明清,不过由于作者领域研究重在宋代,所以前后部分有些简略。 就宋史研究来说, 这本书的价值在包伟民先生主编的《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中概括如下: 對宋代內制官研究最爲全面、系統的成果是楊果的專著《中國翰林制度研究》。該書雖以“中國”爲名,實則是關于宋代研究的,全書正文七章中有四章是研究宋代翰林制度的,其餘三章上溯其源自唐五代,下察其流至元明清,旁及遼金與西夏。書中指出,中國古代翰林制度先後經歷了濫觴——興起與發展——成熟——轉型與漸衰四個階段的發展,宋代爲成熟期,此時期翰林的組織嚴整,制度規範,政治上的作用比唐時下降,但仍不失爲趙宋政府的樞要部門,充當著君主的重要謀臣。該書第一次系統、全面地考察了宋代翰林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對于翰林職官在宋代的組織機構、職掌範圍、相關制度、翰林的政治文化功能,導致翰林地位變遷的政治、社會原因,以及翰林權位的消長所反映的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體制運作的基本規律,都進行了獨立的探索,得出了有說服力的結論。全書資料翔實,考論縝密,徵引史籍近300 餘種,製作圖表30 種,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
中国僧官制度史
-
兩周官制論稿
職官者,建國之體制,牧民之綱紀。《周禮》之述官制雖稱備,但總是作者一己之政治理想,未必盡符於當世之實情。地下出土的實物、材料的搜羅靡遺,在在地都使兩周官制更趨於完備,更能比較出其間差異。 -
北魏考课制度研究
本书从北魏各个阶段的社会政治现实出发,细致梳理了北魏考课制度形成、确立、演变和破坏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北魏考课制度与胡汉二重行政体制的关系,分析了全方位的官员考课对胡汉二重体制走向一元制度的影响,从理论上指出有效率的中央集权政府当能对于政府的各个部门、全国境内各个官员的行政绩效加以考课,因此中央政府对于考课制度是否能有效执行,应当看作中央集权是否能有效执行的重要指标。分析了北魏考课制度与选举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北魏由于秀孝策问内容的专业化、选举对象的变化以及中正职能的转变,考课和选举逐渐剥离。并探讨了考课和俸禄制之间的关系,北魏考课与大使巡行、吏民告发以及官员的升迁、惩罚的关系。 -
北宋转运使考述
本专著是对北宋时期转运使一职的产生、职司、功能等方面所作的较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宋代转运使上承唐代的巡院,下启元代以降的省级建置,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区划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前辈史家对北宋转运使问题均有浓厚兴趣而未及。本书的完成可视作填补空白的一个努力。作者上编内容对自南宋迄今所流传的有关转运使的错误或片面认识作了有力可靠的驳正,下编的《北宋转运使年表》则以细密严谨的搜罗和考证为相关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信的 系统资料。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关于北宋转运使制度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北宋转运使:唐宋史研究中一个令人关注的亮点 二、与转运使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历史 三、关于北宋政治制度及转运使研究的几点思考 四、本书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的几个研究步骤 第二章 北宋以前的转运使 一、唐代转运使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水陆运使与转运使 三、“安史之乱”后的唐代漕运改革 四、盐铁转运使与巡院制度 五、五代时期的转运使 第三章 北宋初期的随军转运使 一、有关随军转运使的两种误读 二、宋初随军转运使人物考 三、关于随军转运使的职责 四、随军转运使与转运使的关系 五、北宋随军转运使的军事使命 第四章 太祖太宗朝转运使制度设置考 一、诸家对于《玉海》所引文献的理解 二、辨《玉海》卷一八二“沈伦任京西转运使“之误 三、几条有关淮南转运使文献记载的史料意义 四、北宋初四种不同形式的转运使 五、北宋初期的主要政治任务 六、宋太祖“断其臂指之势”的步骤 七、进与退:节镇之罢与转运使之设置 八、结论 第五章 北宋转运使司之设置及治所考 一、漕司与帅司 二、淳化十道之置 三、关于转运使路治所的考辨 第六章 关于北宋转运使的职司 一、转运使的日常巡历 二、转运使与安抚使 第七章 转运使的监察之职 一、监察考课之命 (一)转运使监察考课的基本使命 (二)通过监察遏制地方势力的膨胀 (三)通过监察化解下层社会的矛盾 (四)通过监察来实行对执法的监管 二、对于转运使的监察与问责之制 (一)对转运使的监察与考课 (二)与转运使监察考课之任相关的问责制度 下编 凡例 京东路 京西路 河北路 河东路 陕西路 两渐路 淮南路 江南东路 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福建路 成都府路(含西川路) 梓州路 利州路 夔州路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 参考文献 -
明代内阁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