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这本著作的研究思路,不同于纯经济史,采取的是社会经济史的进路——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结合起来考察,而后又加入赋税财政体制,三者互动,变迁的图景是立体的。 众所周知,讨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然而很长一段时期,总找不到沟通两者关系的“中介”,成了勉强粘贴的两张皮。程念祺先生长期研究的结果,终于发现财政制度有联动两者的效应。执其两极而细究其中因缘,许多疑惑可以迎刃而解。例如财政由税人为主转向税地为主,误以为可以促进土地私有,实则在财政市场膨胀的作用下,小农乃至地主的负担有重无轻,产权更趋不稳定。地主逼不得已改行租佃,自主经营的地主遂日形减少,变为消极的食租者。小农经营规模日趋细小,资本投入仍极低。如此等等,都是值得注意的关节。 中国的国家力量是如此地强大,渗透一切,牵制一切,它对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舍财政而论经济,只看经济积少成多的总量,迷惑于城镇表面的繁荣,将经济财政分配格局置之度外,就像走进雾区,一片迷茫。 序 疏通知远:中国经济史通识的获取 自序 中国古代国家规模及其组织形式 一、三代国家的形成 二、兼并战争与国家组织形式及社会经济的变化 三、从秦汉至隋唐的制度更替与专制集权制的发展 四、历代对唐制的修补 中国上古的统一趋势与王道政治 一、统一趋势形成于中原 二、王道政治的形式与原则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几个问题 一、土地占有关系的非制度化 二、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 三、历代变法之类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公有、私有与国有问题 一、中国早期社会的土地公有制与私有制 二、从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的兴起 三、国家实现土地国有制的两种特殊方式 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基础的不稳定性 一、兼并势力的养成 二、赋役负担之不均 三、法外私有土地的形成 四、自耕农经济的萎缩与佃农经济的普遍化 五、地权的不稳定性及模糊性 六、法理基础的魄失 七、有组织而无制度 先秦时期赋税制度的变革与土地国有制的形成 一、村社共同体经济与公田土地私有制的关系 二、履亩而税与小农经济 三、土地制度的变迁路线 两千年间国家财政体制的历史走一 一、秦汉时期赋税制度的基本特点 二、三国至中唐的赋税制度 三、中唐至明朝万历时期财政赋税制度的转型 四、明万历至清前期国家财税体制的变化特点 …… -
明代赋役制度
梁方仲先生的学生黄启臣先生将梁先生的著作重新整理,交由中华书局整体出版。文集之一、二、三,是将分别曾由中华书局、中州古籍出版社、广州人民出版社三家出版的论文集以及一些未刊稿重新编排,确定了三个主题,分别是:明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这样的处理较以前单纯以论文集命名的方式更显主题明确。两部名著:《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收入文集之四、之五。将未刊之梁方仲先生《中国经济史讲义》和《读书札记》整理出来,分别列为文集之六、之七。对难以收入三个主题中的文章,归入之八杂稿中。梁集共八种。 -
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
本书荣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白凯(Kathugn Bennhandt)教授的《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一书,是一部典范性的专著。该书资料翔实,文学优美,其近距离的细致观察改变了读者们对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看法。作者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史的重新解读极具说服力。她思辨性的分析对二十世纪早期现代国家形成进程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鲜的思路。 -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一卷)
《剑桥欧洲经济史》分为三部分,前三卷构成一部分,主要探讨欧洲经济从中世纪向现代的转变,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是欧洲经济而不是其他地区的经济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和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不同经济活动领域所发生的变化。第四卷和第五卷构成了该书的第二部分,其重点是作为一个整体在16世纪和17世纪的对外扩张以及欧洲的工业革命。第三部分由第六卷、第七卷和第八卷级成,主要研究和分析工业革命以来包括美国与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 -
中国绅士的收入
本书包括:第一章:担任官职作为收入的来源、第二章:绅士功能作为收入的来源、第三章:充当幕僚作为收入的来源、第四章:教学作为收入的来源等内容。 -
欧洲商贩史
《欧洲商贩史》主要包括15-17世纪间的小贩业与主要贸易、18世纪——返回地区、18世纪南欧的书商网络与书贩、一种有弹性的类型学、在村落中——巡回的理由和支撑巡回的结构、信贷和社会关系、小贩业的衰亡、巡回的文化和文明的生意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