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涉的目的
人们持有的有关武力使用的信念如何影响了武力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自冷战结束以来,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理论家来说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1989年以来大国的军事行动总是选择战争。国家把军队派到巴尔干、索马里、东帝汶和中东并非出于必要性;他们之所以要派遣军队是因为他们相信那是对的或善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但这些信念来自何处呢? 武力使用和武力威胁使用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现象。本书考察了一种武力形式--军事干涉,以此提示了国际社会的变迁。作者认为,四个多世纪以来,国家为何进行军事干涉与国家如何进行军事干涉,二者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反映了国家对武力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共有理解发生了变化。 -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第五版《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是美国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其所涵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和详尽程度是迄今为止任何其他一本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古典理论、当代理论和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全部囊括其中。 本书从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现实出发,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的和政治思想的根源,阐述了它们的理论范式、原理及其内在相互关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总结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为读者提供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阅读本书将有助于国际关系专业人士全面地了解国际关系理论,深入地认识国际关系原理,准确地分析现实的国际现象。 -
霸权之后
本书是迄今为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合作问题进行研究的最为全面、也是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国际合作能够维持下去吗?为了回答当代世界政治中的这一紧迫问题,基欧汉教授分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得以发生的国际制度(或者国际机制)的作用,以及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这些国际机制的演变情况。基欧汉教授并不认为霸权的衰落会使国际合作变得不可能,相反,他认为国际制度的设计能够促进利己主义政府间的合作。 本书涉猎广泛,基欧汉教授借助档案研究、口头访记、国际政治理论、理性选择分析、微观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后霸权时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结论。本书因此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最权威、征引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新1版):利用哲学和社会理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发展了一套将国际体系视为社会建构的理论。亚历山大·温特阐明了建构主义方法的中心主张,提出了结构的和理念的世界观,与构成多数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基础的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截然对立。他建立了国际政治的文化理论,将国家视彼此为敌人、对手还是朋友作为基本的决定因素。这三种角色是由无政府文化塑造的,分别被描述为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无政府文化是国家持有的共享观念,影响了国家权力的意义和国家利益的内容,并由此产生了国际体系的行为趋势。《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描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发生结构变迁的四种驱动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并将这四种因素同资本主义和民主在西方康德文化出现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
权力与相互依赖
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最初由该领域两位最负盛名的学者写就,它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途径。这本书构造了一种看待世界政治的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政治以及制度化合作的模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保留了现实主义对力量和利益的重要地位的认同。 1977年本书第1版的面世,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自此以后,它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该书于1989年重版,由两位学者增加了对批评的回应。1992年我国曾出版过第1版的中译本。2001年第3版面世后,由青年学者门洪华翻译成中文本于2002年出版。在第3版中新增加了两个章节:第九章力量、相互依赖与信息时代对新技术的影响作了探究;第十章力量,相互依赖与全球主义则对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政治的关系进行审视。 对21世纪的中国学者,公民和决策者而言,本书确实提供了第二副眼镜,透过这副眼镜我们可以更清晰,更 好地专注于认识复合相互依赖,相互依赖与权力相结合的更为宽泛的模式。 ——罗伯特·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文版序言 -
权力·制度·文化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作者最近10年来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做的开创性评介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应用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对具体国际关系现象的实证性研究,反映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