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思想史
汉代哲学承前启后,规模宏大。本书不“沿袭”唯心、唯物两军对战的框架模式,而以儒、道既对立又互补为主线,系统论述了汉代哲学的发展和演变。特别对经济哲学的兴起、演变、衰亡及其与政治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出汉代“天人合一”的目的论思想以人为本、“人为天下贵 ”的时代精神实质,极富理论的开创性与深刻性。在众多同类著作中,堪称一家之言。 -
文化理论关键词
本书在当今批判与文化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其所涉及的各种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八章,每一章都将一个主题处理为一个概念,对于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独立的分析,同时提供了一系列可供讨论的问题以及进一步阅读的材料。作为主题性的介绍,各主题环节贯穿各章,把相关材料连接起来,使读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学科研究兴趣和目标自行选择文本阅读方式。 第一部分介绍了对于世界和象征体系之间关系的各种批判性立场,指出只有当特定文化赋予其象征意味时,即人类及其处身环境只有通过他们与符号性建构的联系才能获得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了身体、心理、政治、意识形态、性和种族等因素在建构社会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类及其环境都有赖于建构。第三部分集中考察知识问题。社会构造生产出了知识体系,又是知识体系的产物,知识的意义与特定知识得以形成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
重回王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政治、经济、价值体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引入,儒家思想和传统曾经遭到严重的冲击和摧毁。 到20世纪,随着政治、经济的强大,中国社会强烈需要强大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来支撑,近年来,读经大讨论,孔子学院、国学院的建立,全国逐渐掀起一股“国学热”。学术界也纷纷投入儒家思想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他们在传统的学术层面的研究之外,还致力于儒学的制度、政治、社会功能的探索。在这一情况下,儒家复兴不断被提出,并成为探讨的主要议题。 那么,儒家能否复兴?又该如何复兴?本书当置于儒家复兴的现代处境,立论于中国的经学传统,讨论中国的“王道政治”问题,提出了“王道政治”与世界秩序的通约,在此基础上探索儒家(政治传统)复兴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复兴,复兴什么。作者以独到的见解,丰富的材料,严谨的论述,尖锐的语言回答:中国回归王道政治的若干选择。 -
民主
本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高等教育最权威的社会科学教材之一,也是中国10余所最高学府知名学者联合推荐的著作。 “民主”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在西方往往把它追溯到古希腊。本书作者以史拓式的治学方式,洞察到了西方政治和社会价值正面临其它文明的挑战,并且他认为民主的实践已落在了政治和经济权力现实的后面,还指出原因是西方对民主的核心——“人民权利”的忽视。因此,该书具有一定创新意义与批判精神。 -
九谒先哲书
清华园,这片水木清华的土地,当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圣地,曾几何时,它却荒了,野草掩埋着灵地。故当本书依次函谒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胡适、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王瑶等有涉清华背景的三代巨子,这无异于“盗墓暨招魂”,即在发掘百年先哲葬于其间的睿智、傲骨、苦泪、悔悟的同时,又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学界喋血呼唤“魂兮归来”,魂即“学统”。 -
中国学术精神
笔者把选出的文章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的标题是笔者自己加的。第一部分是“仁教与治道”。 仁学的内容,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简单地说,即是内圣外王,或用现在普通话说,即是自身修养与从事政治两方面。 本书的第二部分题为“个案研判”,选了三篇文章;第三部分题为“治学方法之辩证”,选了六篇文章。 “方法辨证”栏里的前三篇,系与毛子水等先生辩论考据与义理的关系问题,因为是辩论,意气之动,贤者不免,徐先生也未免,事过境迁,今日而平心观之,这意气也并非十分必要。徐先生自己说,写这些文章是“浪费笔墨”,“感到十分痛苦”,并在这组文章最后一篇的末尾表示今后将“敬谢不敬,不再奉答”。然而,撇开不必要的意气,其中毕竟有许多胜义;这组文章,以及别处的有关论述,对于厘清考据与义理的纠葛,以及怎样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有着不可掩的价值。 徐先生学问渊博,对文学史也有甚深造诣。徐先生治文学的基本精神和轨辙一如其治思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追体验”,笔者自以为恰当的概括是“以史识通文心”,故以之作为本书第四部分几篇文论的标题。这部分中《从文学史观点及学诗方法试释杜甫〈戏为六绝句〉》一文,笔者个人特别喜欢。此文由批评一道国文试题起头,围绕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带出从齐梁到初唐一段文学史的诸多问题,把前人对应信和四杰的评论,作了通盘的考察和精确的衡断,是一篇诗史互证的杰作。历来说“诗元达访”,而这竟成了某些人逞臆妄说的最好借口。如果“治诗”只是借题发挥的创作,臆说倒也无妨。可怕的是“诗无达诂”蔓延成“义理无确解”,“历史无真知”,到处都可以逞臆妄说,简直成了时代风气。徐复观先生以其“自得之工夫”——“资料之归纳法”——“追体验”这一贯的治学精神和方法,所得出的种种见解和从事的研究工作,不啻是对时代弊病的严肃针随。 本书第五部分题名“文化的怀抱”,收了七篇文章,大多谈中外文化,尤其是中日文化的关系;第六部分是“书序与按语”,收了十二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