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經古注
《十三经古注》共254卷,包括《周易》十卷,王弼、韩康伯注;《尚书》十三卷,孔安国传;《毛诗》二十卷,毛亨传,郑玄笺;《周礼》四十二卷,郑玄注;《仪礼》十七卷,郑玄注;《礼记》二十卷,郑玄注;《春秋左传》三十卷,杜预集解;《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何休解诂;《春秋谷梁传》二十卷,范宁集解;《孝经》九卷,唐玄宗注;《论语》二十卷,何晏集解;《孟子》十四卷,赵岐注;《尔雅》十一卷,郭璞注。上述十三部经书,是儒家经典最重要的部分,而所附汉晋古注也已成为经典的一部分。 -
吴孙子发微(典藏本)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多年来从事考古、古文献、古文字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潜心研究《孙子兵法》,早年分别写有《吴孙子发微》、《〈孙子〉古本研究》,这两部著作本来是作为一部书稿写作的,在内容和结构上有着密不可分的整体性。因此,作者现在将其合编,作为作者多年研究《孙子兵法》的集成之作出版。全书分为“校释和翻译”、“古本辑存”、“古注集校”、“有关论文”等四部分,包含作者整理的《孙子》读本、提供读者作进一步研究的文本资料、作者历年发表的有关论文等,并将原来两书的序言和后记作为附录放在正文之后。作者另写《自序》作为新版说明。本书包含了作者对《孙子兵法》研究的多方面成果,向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更完整和丰富的研究资料,可作为《孙子兵法》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可为古文献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
古书犀烛记
“一头栽进故纸堆,悠游古旧书海,有如蠹鱼喜爱在书堆间穿梭,怡然自乐,且乐此不疲。究竟是何道理,自己也莫名所以。” ——袁芳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涯,而赖以传承的载体又以书最具影响力。藏书乃应运而生。尤其古书,一册在手,发黄的纸页间、殷红的钤记里满是无尽的故事。然而书海无涯,藏书之路漫漫,藏书家的心路又当如何? 身为资深古书收藏家,袁芳荣将个人藏书按类型分成笺谱、墨谱、套印古籍等,逐一向读者介绍书籍年代、内容、收藏历程,大量民俗讲解以及掌故随手拈来,并配有众多珍贵实物图片。在风雅流畅而不失通俗的文字中,伴着中国文化的清风,且听作者将古书和古书的故事娓娓道来…… -
南部新书
《南部新书》共有十卷,北宋钱易撰,被收入清乾隆时编集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旧本卷首题{笺后人},尽以姓谱载钱氏出笺铿也。易字希白,吴越王宗之子,真宗朝官至翰林学士。是书乃其大中详符间知开封县时所作。皆记唐时故事,间及五代]。又说:[晁公子读书志作五卷,焦竑国史经籍志作十卷,今考其标题,自甲至癸,以十干为纪,则作十卷为是,公式所记,殆别一合并之本。]案四库所录晁氏郡齐读书志是袁本,但检卫本也止有五卷,是如提要所说是合并抑有缺失尚未可知。而宋史艺文志录此书已作十卷,则并非到了明人焦竑才著录此十卷原本。 -
书法与古籍
《书法与古籍》无意深入探究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容,而旨在试图展示理解这种形式确有问题,并明确厘定其界限。藉此至少有助于观看和沉思此番名为“书法与古籍”展览所选诸项展品。因此,我们面对的问题有两个,而不是一个:先要理解何以导致书法在东亚如此重要;其次,必须认识书法在中国与东亚古籍漫长发展史起到什么作用。当然,只限于展品本身所带来的眼福而未加深究也不为其过。上述两个问题同样恰切,而后者可以导致从外部观察一种文明时最常见、最严重的错误:想当然地类比原本乌有之物。我们起码致力于展现中国书法之为迥异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书法。 -
冀淑英古籍善本十五讲
本书稿由冀淑英先生生前在国家图书馆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全书分为15讲,系统地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藏书的基本情况,讲述善本馆藏的源流,对于奠定了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基础的著名藏家如傅增湘、郑振铎、周叔弢及杨守敬、海源阁、铁琴铜剑楼、涵芬楼、潘氏宝礼堂的宋元珍本、名刊名抄,述其特点,示其精品,考其版本,行文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融入了先生版本目录学方面的真知灼见及整理古籍的丰富经验。这次整理配以善本书影,彩色印制。更加生动形象地揭示古籍面貌,更加实用。特别适用于古籍爱好者、初学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学习。 第一讲 北京图书馆善本藏书的基本情况 第二讲 傅增湘与北京图书馆的善本书 第三讲 郑振铎与北京图书馆珍藏 第四讲 海源阁藏书的入藏 第五讲 伦明藏书与清刻本的入善问题 第六讲 馆藏翁氏图书(一) 第七讲 馆藏翁氏图书(二) 第八讲 快雪堂分馆与杨守敬藏书 第九讲 铁琴铜剑楼藏书的收购入藏 第十讲 吴梅、朱偰、赵元方的捐赠 第十一讲 涵芬楼藏书 第十二讲 周叔弢先生与北京图书馆的深厚渊源 第十三讲 潘氏宝礼堂 第十四讲 刘少山等藏书家的捐赠 第十五讲 邢之襄、陈清华先生的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