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资治通鉴长编(全二十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共20册)(竖排版)》是记载北宋历史的编年体史籍,保留了大量原始史料,价值极高。《续资治通鉴长编(共20册)(竖排版)》现存抄本刻本谬误甚多,现经校勘,标点,分段等系统整理,形成了这部崭新的较为完善的版本,为宋史研究提供了便利。 《续资治通鉴长编(共20册)(竖排版)》记载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960年),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1127年),记北宋九朝168年史事。李焘遍取正史、实录、政书,“旁采异闻,补实录,正史之阙略;参求真是,破巧说、伪辨之纷纭”,体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本于“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有记载不同者,则两存是说;据载,李焘在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因卷秩庞大,前后分四次上进。加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1063卷。南宋学者叶适说:“李氏《续通鉴》,《春秋》之后才有此书”,《四库总目提要》说:“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原本已亡佚,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但缺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部份,宋徽宗、宋钦宗两朝全缺。今存五百二十卷。 -
南齐书(全三册)
《南齐书(繁体竖排版)(套装共3册)》分为三册。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着《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萧子显。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藉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
建康实录(全二册)
《建康实录(套装上下册)》全书共二十卷。是一部记述公元三至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事的史籍,因为先后建都建康(今南京地区),故以为名。书对研治魏晋南北朝历史以及南京地区历史地理,都很有参考价值,但可惜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连一些史学史的专著,也隐而不述。本书史料来源广博,可补正史之不足、匡正史之谬误,书中引征的大量史籍中,有许多今已亡佚。整理者以十种不同版本进行校勘,并参校了正史、类书。笔者因整理校点此书,查阅了有 关的史料,今稍作归纳,对该书作者生平、文献价值及版本作初步探讨。 -
十七史商榷
《十七史商榷》是中国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考证学著作。 中国史学发展到清代,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厚重积累,成就固然伟大,流弊也积重难返。每当一种史学思潮形成以后,都按其宗旨对前代的书籍加以整理和改造,这固然促进了史学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种种人为的舛误,出现古代史籍被歪曲和篡改的积弊。乾嘉时期的史家以前所未有的理性意识,对中国古代史籍做了一次全面清理。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的。他指出:“十七史者,上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以成是书,故名曰《商榷》也。”。 《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相比,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的考订和地理、职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订方面,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贡献。 -
廿二史考异(上下)
《廿二史考异》100卷,附《三史拾遗》5卷、《诸史拾遗》5卷,是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的原著。钱大昕18岁有志读史,从《史记》到《元史》22部正史,他都反复精读,详加比勘,读书所得,随时用别纸写出。40岁开始撰写《考异》,历15年而草成初稿,复陆续修改并刊刻,至70岁而全书刻毕。从积累资料到全书刊成,历时52载。钱氏考史,主张实事求是,强调史家记人、记时、记地的真实性可靠性。《考异》的成就,梁启超比之于王念孙、引之父子在群经考订方面的名著《经义述闻》。本书的校点认真严谨,值得向史学界郑重推荐。 -
日下舊聞考(全四冊)
《日下旧闻考(套装全4册)》是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弘历叫宝光鼐、朱筠等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的。由于敏中、英廉任总裁,所以书前有“钦定”字样。到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刻版出书,是过去最大最完全关于北京历史、地理、城坊、宫殿、名胜等的资料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