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
本辑《单读》邀请戏剧编剧、导演陈思安担任特约编辑,首次引进、完整出版四部国外当代青年剧作者剧本:瑞士剧作家马蒂厄·贝尔托莱的《豪华,宁静》、英国剧作家艾玛·克劳的《缝纫小组》、英国剧作家阿里斯戴尔·麦克道尔的《X》和美国剧作家山姆·马克斯的《鸡笼》。
新世纪以来,新一代青年剧作家带着全新的问题意识,尝试革新戏剧文本写作的结构形式、语言风格、人物特性,创作了一批反常规的独特剧作。单读遴选了其中四部剧作,呈现最前沿的戏剧实践,革新对戏剧的想象。
这四部剧作以批判的眼光正视真实生活,回应我们今天共同面临的困境:“死亡”与“自杀”之辩;高速发展的科技生活与普通人基本情感需求之间的对冲及相互改变;人类征服太空的渴望与故土覆灭的反思;个人成长与性别认同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外部精神控制与个体内在的争斗。
本辑《单读》还收录了范西聚焦剧场的摄影作品,陈以侃为汤姆·斯托帕德撰写的评论,续写戏剧(剧场)的魅力;金特的小说、巫昂的随笔、毕晓的评论,延续本辑对于今天人类共同的生存危机的探讨。
-
一切为戏剧
一部好戏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是戏剧制作人?怎样开拓戏剧市场?……
本书为中国舞台领域代表性人物,央华创始人、艺术总监、制作总监王可然从业十余年来的工作心法和剧场理念分享。书中从如何看待观众与舞台的关系、怎样和导演及演职人员展开协作、如何带好一支戏剧团队等多个角度,结合《如梦之梦》《犹太城》《雷雨》《雷雨·后》等央华重要戏剧作品的创作实例,辅以大量剧照和创排现场的图片实录,分析戏剧制作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列举值得借鉴的工作技巧,讲述诸多与演员、导演合作的幕后故事,表达了对中国戏剧创作和戏剧市场的认知、判断与期许。
观看戏剧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对戏剧人来说,作品的最后一个句号,要画在观众的掌声上。
-
罗密欧与朱丽叶
❤“人类醉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语)歌咏爱情的典范之作
❤ 俄罗斯新生代插画家谢苗诺娃以爱之名,深情演绎
❤ 装帧典雅大方,封面覆进口触感膜,内文采用高档特种纸,全彩精印
❤ 随书附赠金属烤漆书签2枚(罗密欧+朱丽叶)
❤ 随书附赠主题明信片4张
————————————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名剧,讲述了意大利维罗纳城中两位陷入热恋的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两个家族的世仇而未能走到一起,最后双双殒命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插图典藏版》选用译莎巨匠朱生豪的经典译本,配以俄罗斯80后新生代画家亚历山德拉·谢苗诺娃精心创作的全彩插画,无论对于初读此剧的读者,还是重温经典的莎翁粉丝,都是不二之选。
-
血的婚礼
本书遴选了洛尔迦的主要剧作:《马里亚娜•皮内达》(1927)以1820年前后自由党人为反对费尔南多七世独裁统治策划起义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塑造了一位争取自由宁死不屈的女英雄形象。《血的婚礼》(1933)《叶尔玛》(1935)和《贝纳尔达• 阿尔瓦之家》(1936)是以西班牙乡村为背景、蜚声于世界剧坛的三大悲剧,讲述的都是安达卢西亚农村女性在爱情和传统婚姻方面的悲惨故事。《坐愁红颜老》(1935)讲的同样是一位少女在恋爱过程中的不幸遭遇。
-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戏剧艺术的巅峰,烛照百世的不朽之作
❈莎士比亚研究权威、著名诗人卞之琳翻译和导读
❈以诗译诗,复活莎士比亚诗剧的灵魂,无可替代的经典译本
❈卞之琳翻译的《哈姆雷特》也是电影《王子复仇记》配音采用的经典译本
《哈姆雷特》、《奥瑟罗》、《里亚王》和《麦克白斯》从十九世纪以来已经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译者在引言中介绍道:“《哈姆雷特》——地位最重要;《奥瑟罗》——结构最谨严;《里亚王》——气魄最宏伟;《麦克白斯》——动作最迅疾。”
卞之琳译本的特点主要在于:在剧词的素体诗(或作“素诗体”)部分,仿照原文的五步抑扬格,每行用五个音步翻译,并保留原文的跨行。本书包含卞之琳撰写的长文导读和详细注释。
-----------
【名家推荐】
卞译的最大长处却在节奏。正因为他一定要以五顿行来译五音步行,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坚持了下来,他译的台词一行接一行通读下来,就产生一种清楚的节奏感……(在《哈姆雷特》的翻译上)卞之琳达到了他的翻译事业的最高点。从那里望出去,他会发现站在友邻高峰上举着别的语言的莎剧译本的,是俄语的帕斯捷尔纳克、德语的斯蒂凡·格奥尔格、意大利语的蒙塔里、法语的纪德等人,都是第一流作家,多数是充满现代敏感的大诗人。站在这些人之列,卞之琳是不会感到寂寞的。
——王佐良
卞先生对翻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上,如《哈姆雷特》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比较一下几种译文,可以说没有一种比得上卞译的。
——许渊冲
他的译本充满中文内在的韵律节奏,读起来抑扬顿挫。至于其他的译本,文字自然也优美,却缺乏音乐感,很难朗朗上口地读。
——裘小龙
卞之琳翻译的莎士比亚、英法诗歌,皆成经典。他翻译的奥秘,在于语调。别人是在修辞上磨蹭,他则专心于校准语调,那才是原作者的灵魂之声。
——黄灿然
卞之琳本身是了不起的诗人,他以诗译诗,将莎士比亚的“素体诗”转换为五音顿一行的汉语,风格上如影随形,是庄严就庄严,是滑稽就滑稽,连庄严的滑稽都能给复制出来。
——江弱水
以诗体摹拟莎剧的“无韵诗体”,而仍能惟妙惟肖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能从大处落笔,亦能带出细致的风格特色,充分表现出诗人对于文字的敏感性。译本本身有其完整绵密的肌理,是艺术的再创造,可以视为文学作品而毫无愧色。
——张曼仪(香港大学教授)
-
我是月亮
【编辑推荐】
青年戏剧编剧朱宜作品集。“真正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像登月一样漫长和艰难”,我们有多久没有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哪怕是尝试走进。当人与人的交往仅限于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浮光掠影时,我们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一个人与他生活的冰山一角。在《我是月亮》中朱宜带领我们,探索有伤痕、破碎、不完美但是丰富的值得拥抱的生活。
朱宜是一位专业编剧,是播客“跳一跳摘到果子”的主播,上海长大,现居纽约,用中英双语写作,喜欢攀岩,喜欢抛弃一切标签用普通人的眼光观察人类、探索一切未知领域。她形容自己的创作是“向世界吐露我发现的秘密”,这也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
继陈思安《活食》、周恺《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之后,本书是“现场文丛”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现场文丛”是由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主编,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连续书系。以瞩目汉语文学未来的可能性,推动中国青年文学图书出版为目标。书系勘探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写作现场,鼓励文学探险和实验,旨在遴选世界文学视野的青年性和创造性的写作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近年来朱宜创作的六部戏剧作品。包括《我是月亮》《特洛马克》两部长剧,《哥本哈根动物园里一头年轻健康的长颈鹿安乐死了》《车祸》等四部短剧。《我是月亮》是她研究生期间创作的作品,十年来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多轮巡演,深受读者好评,每次都票房热卖。朱宜信任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复杂性,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裂隙,探索那些难以归类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真正的戏剧性。
【媒体评价】
在迈入新世纪后,一种新的情况出现了。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已经悄无声息地积累了一种可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新的年轻一代,发展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英语的戏剧写作,在美国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FOB截然不同于黄哲伦笔下的斯蒂夫,不会再轻易地被西方的模式化的价值体系所击晕了。他们已经在物质上、语言上和精神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这之中最显著的代表是朱宜。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高子文
Elegant and gritty, poetic and mundane, fantastical and ordinary.
优雅又粗砺,诗意又世俗,魔幻又日常。
——纽约Ensemble Studio Theater剧院 编剧部总监、导演 R.J.托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