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场作戏
内容简介: 据说本书的摄影作者曾年一直有些担心,书出版后会被人当成一本研究中国民间戏曲的学术书。事实上,能把日益衰败的中国戏曲展现得如同神秘宝藏一样深刻、有趣和有魅力,是需要深厚的功力的,这跟作者是一名法国人有关,也跟作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式有关。作者把目光聚焦于真正的“民间戏曲”,也就是说,一直与人民保持深刻联系的戏曲,以文字配合着曾年拍摄的照片,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她实地考察的不同剧种。为了寻找这种戏曲,她深入到了中国的乡村和小城镇,深入到了官方剧团的幕后,进行田野调查,在原汁原味、不加矫饰的生活中寻找民间戏曲的故事。 目录 序《逢场作戏》(叶兆言) 前言 石邮傩戏 川剧:火把剧团 黄河蒲剧 皮影戏 京剧票友 后记 让想象里飞起来的画面(代后记)/沈晓平 致谢 叶兆言的序言选摘 与我们习惯于用一种猎奇的观点来看待西方不一样,庄雪蝉研究中国民间戏曲的功力深厚,完全是以人类学的视角,探讨它们与中国古代或当代社会的深刻关系。为了寻找日益衰败的“民间”,过去的许多年,庄雪蝉去了不同的地方,研究了不同戏曲种类,比如属于面具系的傩戏,比如川剧的火把剧团,比如山西的蒲剧,比如皮影戏,她深入到了中国的乡村和小城镇,深入到了官方剧团的幕后,深入到了那些自主经营的剧团和戏曲爱好者中,比如对京剧票友的独特研究。 ——叶兆言 后记选摘 在我看来,中国戏曲,不管是这本书里描绘的哪一个剧种,都反映了中国社会一种持久和一致的画面。中国戏曲剧种的差异显示出中国戏曲的丰富性。在这纷繁的差异中,我这双西方的眼睛却看到了一种共同的规律,那就是礼乐关系的普遍存在。 在我看来,在急速变幻的当代中国社会中,戏曲代表了一种永恒。我不敢断言中国戏曲能够抵制住现代化的浪潮生存下去,但我所遇到的一切都向我证明许多中国人依然在从事戏曲:尽管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变革,但他们仍然认定了戏曲具有根本的价值。2007年,就在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在石邮村的厅堂里,年轻人们依然在嬉闹着“挤判”;在四川,火把剧团依然在演出改良了的传统剧目;在河北,农民们依然相信皮影戏具有保佑的神力;在北京,票友们依然在聚会活动;在山西,各个剧团依然在走村串巷。在官方布置的橱窗后,中国戏曲依然在人民的生活中存在着。 -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为笔者1981年出版的《中国祭祀演剧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的中文译本。原书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祭祀戏剧的产生”,第二篇“祭祀戏剧的发展”,第三篇“祭祀戏剧的传播”。全书原为一千余页的大部头著述,在翻译成中文时根据需要只把原书的第一篇翻译出版,割舍了其余两篇。《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内容包括:社祭礼仪的文艺化,迎神赛会,杂技文艺的产生,喜庆戏剧的产生,镇魂戏剧的产生等。 -
中外戏剧史
《中外戏剧史》为“艺术教室”丛书中的一本,全书计25万字、150幅图,生动简明地讲解了从古希腊罗马以来的中外戏剧发展历程,以年代为主序,照顾国(洲)别,注重名家名作,兼及整体概貌。体例清晰,语言规范,注释详备,内容精到。对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传统戏剧分别专章讲述,对各国各时代剧场制式详加考察,对欧美各戏剧流派有序梳理,是《中外戏剧史》的突出优长。《中外戏剧史》既适合为高等院校学生选修戏剧之用,也有助于广大读者步入戏剧艺术殿堂。 -
京剧知识手册
-
西方戏剧·剧场史(上下册)
本书始于一部西方剧场历史的讲课稿,但它不限于只描述各时代剧场本身在建筑上的特点,而是首先介绍各时代戏剧艺术的概貌及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与一般状况,试图把戏剧与剧场的特点结合起来介绍,以利读者自己去构想当时的演出情景与社会风貌。作者40余年来查阅了大量西方戏剧与剧场的文献资料,赴欧美国家作剧场建筑教学的交流和实地调查,积累了翔实的资料,介绍了西方戏剧与剧场这对孪生姐妹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自远古至今各个历史阶段对戏剧、剧场发展有贡献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音乐家、舞台美术家、剧场功能专家、建筑师、管理者……以及他们的历史业绩和作品。 -
草根的力量
该书作者傅谨博士,1991年获山东大学美学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浙江艺术研究所、杭州大学从事研究教学,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从事中国戏剧与美学研究,已出版有专著《戏曲美学》、《感性美学》、《中国戏剧艺术论》等7部。 据了解,台州戏班现象进入作者视野,始于1993年12月台州地区在温岭举办首届民间职业剧团调演时,时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任职的傅谨博士,偶然间到温岭一周,看了八个戏班的表演,写了一组三篇《温岭看戏侧记》,在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自此,温岭民间职业剧团现象、台州戏班现象引起了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还专程到温岭拍摄了《温岭民间剧团》的专题片。从1993年开始,傅谨博士一直要对台州戏班作不间断的跟踪研究,几乎参加了1993年以来台州地区、市举办的每次民间剧团调演活动。在这长达7年半的时间内,每年在台州从事超出一周的田野考察活动,期间接触、访问了超过20个戏班的班主和数以百计的演职员,搜集了大量口头谈话记录与书面材料,并且与台州市(原为地区)以及所辖的各市、县、区相关的文化干部,尤其是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保持长期而经常性的接触。2000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则专门用20天时间,先后深入乐清市吴岙、樟北自然村和温岭市钓浜镇、石桥头镇、泽国镇等地,在温岭市青年越剧团、路桥实验越剧团等两个戏班进行更为深入的田野作业,并访问了相关人员。这本28万字的学术专著就是在以上基础上写就的。 该书共分《历史与现状》、《戏班的构成与生活》、《戏班的经济运作》和《表演形式与演出剧目》四章,以一个戏剧理论家的视角,对台州戏班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客观地剖析了民间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尽可能还原台州民间戏班的真实状态,由此揭示了民间戏班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