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光之路
比“逍遥骑士”还早几十年,民谣教父伍迪•格斯里就从俄克拉荷马州出发走遍了全美国——不是骑摩托,而是靠扒闷罐车、伸大拇指和徒步旅行完成的。这也是他人生的发现之旅,他在途中创作的歌曲后来成为美国的文化遗产,而这也只是他的部分遗赠。《荣光之路》这本不同寻常的自传,不仅呈现了伍迪•格斯里追求精神自由的鲜明个性,更记录了一道生动、真实、不能被忘却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民间风景。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影响力几代人的美国民谣教父伍迪·格斯里的自传。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刻画了美国战时社会众生相。伍迪·格斯里一生为劳苦大众代言,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见人民容忍和对抗压迫的意志。本书由美国著名民歌歌手、民歌复兴运动的先驱、有“美国现代民歌之父”之称的皮特•西格作序。书中插图均为伍迪•格斯里亲笔。 名人推荐: 伍迪•格斯里终生坚守的音乐形式,无论在任何时候,想必都是我们必须带着敬意加以珍惜的一件瑰宝。 ——村上春树 我写的第一首重要的歌曲是关于伍迪•格斯里的。他是我的精神导师。 ——鲍勃•迪伦 当民歌之父伍迪•格斯里在吉他上写着“这把吉他会杀死法西斯”时,没有人比他更相信音乐的力量。 ——张铁志 -
民谣流域
本书是全面记录民谣音乐发展历史的全景式著作。作者从欧洲民歌开始,继而涉及了英国民谣、凯尔特民谣、美国民谣、加拿大民谣,拉美民歌,巴西音乐等;又以演变历史为线索勾勒了乡村音乐、酒吧音乐、布鲁斯、牙买加雷吉、芭莎诺娃等民谣流派。在新版《民谣滚域》中,作者做了大量“看起来是琐碎的、细小的、没有意义的工作:为每一个人名、队名、唱片名、歌名、音乐名寻找准确的、可信的或者通行的译名;为每一处语焉不详的文字尽可能提供注解;为每一个重要的出场者尽可能标明其存在、活动与活跃的时间;为每一个可怀疑的细节寻找反证或旁证”。作者还为新版选配了600多百幅精彩图片,并力求让读者“只看图片,也能获得一种把握。图片将提供一种速读式的新结构,是文字之外的另一部书。 -
歌
国人对哈里森的认识大多始于两三年前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的流行。村上情调的倾慕者们由于对英语的不求甚解,把“甲壳虫”的旧作《挪威木屋》当做了音乐版的《挪威的森林》,便纷纷搜寻此曲。很多人是因为这个误会才了解到声名本来并不那么卓著的哈里森的:哈里森在《挪威木屋》中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一种神秘的东方乐器——西塔琴,为列侬那淳朴的歌声蒙上了一层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 ——内敛的哈里森多年痴迷于这种“东方神秘主义”,他曾带领“甲壳虫”的全部成员远飞印度,向一位宗教师学习瑜珈法门,并进行了不少天类似于坐禅之类的修行。这次印度之行使哈里森对东方的神秘教义更为着迷——但在那些对宗教问题作过理性思考的人士看来,哈里森所偏执的东西与其说是宗教,倒不如说更贴近巫术。后来,有人说那位所谓的“大师”其实是个色狼——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说法对哈里森产生过什么影响,但据说,印度的古老教派中确实有一派是主张纵欲的,并以此作为修行的必经之路。 正是这些轶闻尴尬地凸显了乔治·哈里森的形象,而在实际演出之中,他几乎总是悄无声息地站在列侬与麦卡特尼的身后,对于嬉皮文化盛行的20世纪60年代,他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在整个10年中,列侬的激进与麦卡特尼的甜美都在哈里森吉他和弦的衬托之下见证着时代的进程:在单曲唱片《请取悦我》成为英国第一热门歌曲唱片的五个月后,200万人聚集在华盛顿,倾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14天后,“甲壳虫”的又一张单曲唱片《她爱你》赢得了和《请取悦我》同样的殊荣;两个月后,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简单的爱情、放肆的毒品、复杂的政治、纯真的口号,这一切交织在一起,让激进的列侬变得狂妄,让甜美的麦卡特尼变得宿命,让沉默的哈里森变得隐逸,让整个社会变得不知所措…… 和“甲壳虫”的其他成员一样,乔治·哈里森的“真正”死亡时间应该被推定为1970年12月31日。随着一曲无可奈何的《顺其自然》在英美两地分别登上热门歌曲的榜首位置,“甲壳虫”乐队解散的法律手续开始办理。伦纳德·伯恩斯坦对1970年底的记述是:“这是最后一个星期,‘甲壳虫’已不复存在。就在这一周,我的心激动不已,我哭了,我回忆起一个美妙的年代,一个金色的年代,一个充满智慧的年代……” 虽然回忆总是与生俱来地带有“镀金”的效果,但伯恩斯坦的话的确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人们还看到,在“甲壳虫”正式解散的两三个月前,吉米·亨德里克斯和贾尼斯·乔普林分别死于过量用药;灾难迭出,一个时代真的就这样终结了。安迪·沃霍尔在《流行主义》中写道:“1964年,在这一年里,一切都变得年轻了。”这句话,越来越不会有人懂得。 -
老灵魂
GQ年度专栏作家、《为了报仇看电影》作者韩松落首度谈音乐,讲述经典老歌背后,不为人知的人与事。 韩松落音乐随笔集,探寻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那些老歌和老歌手的下落,以及这些人的人生故事。他们去哪儿了,他们为什么不唱了?他们现在状况如何? 近百篇文章,讲述周梦蝶、刘蓝溪、杨庆煌、杨明煌、黄舒骏、罗大佑、郑智化、李宗盛、齐豫、张艾嘉、张琼瑶、张清芳、童孔、“燕舞”之歌、艾敬、张楚、金德哲、森田童子、中岛美雪、多丽•帕顿的故事,甚至有萨顶顶的前世今生。还有那些传唱已久的歌曲——比如《野玫瑰》的来历,“牯岭街少年合唱团”的来头,以及《未央歌》《青青的野葡萄》是怎么成型的,寻找这些在一代人心中留下印迹的声音的来龙去脉。 -
短歌集:关于爱、梦境和旅途
我承认,自己是个蹩脚的旅人,但凡有人问起,走了那么些地方,哪儿最好?我每次都答不上来。所到之处,无非是一些人迹寂寥、平淡无奇处——那些寻常的街巷、破落的寺庙,散淡的光……但每每走过这些地方,心里头总会莫名地生出一股暖流,无以言表,唯有歌唱。《短歌集》正是在过去十年里行旅、阅读、做梦、欲念纷纷时在我心中流淌的歌。 ——钟立风 本书是作家歌手钟立风的一本图文短篇集,收录了他从2004至2014年间的短句杂感,以及10篇长文,均是作者关于艺术、文学、爱情、梦境、旅途、过往的追忆与思索。36幅充满灵性插画更赋予全书一种冥想与诗意的气息。 -
中国古代民谣研究
人们很少把古代民谣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来观照和研究。谈到古代民谣,人们不是把它和古代民歌联系起来,称之为古代歌谣;就是把它与古代谚语联系起来,称之为谣谚。而且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文章裹,研究歌谣而偏重于歌,研究谣谚而偏重于谚,似乎谣始终依附于歌、谚而存在,缺少应有的独立性。此外,民谣与俚语等概念也常常重叠。由于“谣”不仅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文体,而且还是口头表现的一种方式,因此它和其它口头表现方式如歌、唱、讴、诵、噪等也常常混淆在一起,使我们难以判断一首作品是否民谣时产生疑惑。这些现象很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