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的迷途
天色守全黯淡下来,我把衣服脱掉盖在他身上,连同往昔那些快乐或者悲哀的记忆一并留焉得虎子,留在山子身边。我跪在那儿,既没有做一指禅也没有想什么,一片真空,只是默默地跪着,我相信那是我灵魂真正的一次升华,也许在那片刻我和什么东西对了话。但当我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的时候,一切都已结束,我又看见了山子想到了自己。 -
偶然事件
余华是先锋派小说家,是近年来文坛上的领风骚者。本书收入他的最新作品四个中篇五个短篇,充分体现他重建小说新秩序的努力。 生活是不真实的,生活事实总是真假杂乱、鱼目混珠,只有被个人角度感悟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经验也是不可靠的,它只对实际的事物负责,越来越疏远精神的本质……余华以纯粹个人化的新鲜感觉,纯粹个人化的叙述语言,创造了自己的小说体系。 新的文字格局已经形成,本集子是其中的一个明证。 -
余华长篇小说(the Classical Novel of Yu Hua)
《余华长篇小说(套装共4册)》包括《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共4部。《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他们在相互照顾中成长…… 《兄弟》荣获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奖。 《活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许三观卖血记》一书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他哭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2000年)、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作品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 作者因《在细雨中呼喊》荣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等奖。 -
余华论
余华,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本书主要从“余华十论”和“余华中短篇小说解读”两个部分来研究余华及其作品。作者放弃了面面俱到的研究方法,而是发现一个或针对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章,因此本书有一论“咬”着一论的特点。 -
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
《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收入了余华关于音乐的随笔,是音乐与文学相融合的产物,体现了艺术是相通的这一特质。全书主要包括了音乐的叙述、高潮、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第七交响曲》和《红字》、灵感、否定、色彩、字与音这几个部分。余华用他的细腻感受带我们欣赏音乐之中的旋律和节奏,指引我们去和它们相遇。 -
兄弟【下部】(繁體版)
如果你被兄弟【上部】,李光頭偷看屁股的荒謬故事引得哈哈大笑,那你更不能錯過兄弟【下部】的一幕幕黑色喜劇……。 宋鋼在母親臨終前說的「媽媽,你放心,會一輩子照顧李光頭的。只剩下最後一碗飯了,會讓給李光頭吃;只剩下最後一件衣服了,會讓李光頭穿。」這一段真心告慰,不知讓多少讀者留下眼淚,然而承諾與義氣,不捨與真情,經歷了大陸改革開放,劇速的時代改變,兄弟依然是兄弟嗎?..... 《兄弟》【下部】展現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的轉變,帶來了人民生活與情緒的轉變;余華直視中國改革開放後種種經濟起飛、貧富差距、人性貪婪的情狀,藉由宋鋼、李光頭這對性格截然不同的兄弟,帶出一幕幕精彩的現代中國浮世繪。文革的中國與現代的中國,人物悲喜命運一樣的振撼人心,故事內容一樣的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