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生活
科学家如何工作?他们如何“发现”科学事实?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法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史蒂夫·伍尔加深入到美国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学实验室并与那里的教授共度两年时光,对科学家进行观察,看他们如何选择课题和申请基金,如何从事研究和发表论文,如何评级评奖等等。作者以自然主义的方式研究科学,特别探讨了科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触及人性、社会、理性和知识这些更大的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科学事实的建构做了独到的诠释。本书是科学社会学也是国外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领域SSK的经典之作。 以色列著名哲学家约瑟夫·阿伽西曾说:“科学是现代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某些意义上孤立地看待科学也情有可原,但是没有注意到孤立的图景可能歪曲图景本身,这将导致混乱。而被扭曲的图景会产生误导作用。” 的确,在科学研究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孤立、片面地看待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早已经与这时代格格不入了。因此,法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提出:“我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开辟一条不同的途径:走近科学,绕过科学家们的说法去熟悉事实的产生,然后,返回自己的家,用一种不属于分析语言的元语言来分析研究者所做的事。总之,重要的是去做所有人类文化学志学者们所做的事,并把人文科学通常的义务论用于科学:使自己熟悉一个领域,并保持独立和距离。”在库恩之后,科学论的视角发生了转换:“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关心科学成品的逻辑结构 ”,“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 ”。当然,在这一被欧洲科学社会学注重的科学“实质性理论 ”(即科学知识过程)的形成过程中,巴黎学派的拉图尔功不可没。原因是:一方面,他把对科学知识的研究从“社会建构 ”转向了“科学实践 ”,提出了“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观”、“黑箱论”、“行动者网络”等一系列科学事实;另一方面,他在科学实践中充分借用了人类学学科独有的“整体观 ”、“参与式观察 ”、“对他者的研究”、“文化相对论”等一系列研究原则和方法,使这些科学事实变得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欧洲科学哲学研究中掀起了一股“实验室研究风潮”。 -
科学的社会用途
科学的社会用途究竟是什么?究竟能不能建立一种科学的科学,一种能够描绘科学的社会用途,并能够把确定其发展方向的、生产科学的社会科学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用自己锤练出的概念工具,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研究空间。 -
科学在行动
本书作者布鲁诺·拉图尔是科学知识社会的领军人物之一、巴黎学派的代表者。在这部著作中,拉图尔试图发现科学实际上是怎样“工作”的。该书以重新理解科学实践以及它与社会的关系为目的,利用大量来自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学科的轶闻趣味、案例研究和实际例证,向我们详细描述了那些能够在追随科学家左右、跟随科学家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规则。为了消除人们以往在自然和社会之间制造的分裂,以便形成一种新的联合,本书给予非人类因素以关键的位置。人们完全可以把本书当作一部有关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一般性入门读物和典型的研究实际来阅读。 -
局外人看科学
《局外人看科学:知识与社会译丛》是爱丁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巴里·巴恩斯教授继《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科学社会学著作。科学是什么?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局外人看科学:知识与社会译丛》作者试图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探讨了作为一种活动的科学、科学的安排和组织方式,尤其是科学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作者特别重视科学的专业化所导致的后果,认为专业化不仅对生活秩序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
《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知识与社会译丛》作者巴里·巴恩斯教授是爱丁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作者认为,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理论知识,是从理论而并非完全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科学知识像其他知识一样,也是一种信念,也要受社会因素如环境、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没有任何一种关于自然的信念是惟一合理的或是惟一的真理。与经验相符、一致性、合逻辑性和有效性并不能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区分开来。从这种意义上讲,科学知识并不具有比其他知识更优越的地位。《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知识与社会译丛》是知识社会学爱丁堡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自19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巨大成就,因此,不少人对它产生了一种崇敬甚至崇拜之情,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理发不行牟最高成果,是永恒的真理,是其他学科的楷模。 -
科学与知识社会学
《科学与知识社会学:知识与社会译丛》以夹叙夹议的形式、简洁明快的笔调,通过概括叙述科学史上的重要发现的社会维度、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观点,在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同时,也把作者基本的科学知识社会学观点体现了出来。读者不权可以从中获得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和启发,而且能够"按图索骥",进一步开展自己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今天具有的、来源于先贤的科学知识,当时究竟是怎样从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炮制出来的?这样的“炮制”过程对科学知识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