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Continuous Revolution
Mittler's groundbreaking study assesses Cultural Revolution arts--music, drama, opera, painting, comics, and literature--as more than propaganda, demonstrating that they were paradigm-shifting works that left indelible impacts on China's artistic culture...Magisterial in scope, this book proves that ar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was not an aberration but rather the most complete expression of trends that had begu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en yearnings for a great hero first entered popular discourse. As the apotheosis of mass cultu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roduced truly popular art that spoke to uneducated farmers and urbane intellectuals alike and was experienced in multiple ways that belie claims of hegemony. Accompanied by a website that includes further text, images, music, and video clips, this will serve as the definitive study of its genre for years to come. (N. E. Barnes Choice 2013-07-01) -
失落的一代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引述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轰轰烈烈的高潮。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移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一代人被称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届领导人,7个政治局常委中,4个当过知青。 现在,中国的命运已然落在了他们的手中,他们将如何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 这本书将带我们深刻地认识并了解这一代人,了解他们的“中国梦”。 -
风雨岁月
共和国史上那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从文教领域首先发动的,清华大学作为高校的重中之重首当其冲。本书作者刘冰原是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亲身经历了清华大学“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并因其所处的地位而深受冲击`。十年中,刘冰等人三次向毛主席、党中央写信,反映清华大学“文革”的一些错误做法以及“四人帮”的倒行逆施。1975年8月和10月刘冰等人告发迟群、谢静宜的两封信被毛主席批为“矛头是对着我的”,这使清华大学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处于风口浪尖上,刘冰等人也被打为“右倾翻案的急先锋”。本书是作者本着对历史及未来负责的态度,对清华大学及整个教育界那段特殊历史的记录。 -
广西文革大事年表
全书系统地如实地记载了1966-1976年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者和决策者,关于开展自治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部署、会议决定、指示、通知、报告,两大造反派批斗所谓“走资派”、武斗等活动,以及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极其严重破坏的主要事实。它是广西文化大革命真实历史的写照,是中国这场“史无前例”大浩劫、大灾难的缩影。 广西大屠杀之惨,甚过纳粹于奥斯维辛和日本于南京,据官方统计,死于大屠杀的人数在8万左右,民间传闻10万以上。且被杀者很多被分而食之,被吃最多的是人肝,有女民兵以喜食男人生殖器远近闻名。 -
狂澜与潜流
婚姻与恋爱,不止是青年男女的私事,家与国的意志常常镶嵌其中。 《狂澜与潜流——中国青年的性恋与婚姻(1966-1976)》不从陈说,力辟蹊径,选取1966~1976年*国青年的性恋与婚姻为研究对象,探察他们的私密生活同政治运动的迎拒向背,试图勾勒“文革之子”这代人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历史轨迹。正文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第一,红卫兵运动时期普遍存在“禁欲主义”倾向,为什么运动高潮过后青年中会出现恋爱潮、“拍婆子”与性暴力?第二,政治身份、城乡差距与部分职业的诸多优势,对青年群体的择偶观念与行为形成什么样的影响?第三,“文革”中后期高额彩礼的出现及旧式婚俗的“回流”,具有什么样的政治与文化意义?第四,知青的“晚婚”“扎根婚”是否只是对国家号召的简单响应,“回城婚”又体现出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本书吸收海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根据北京、上海、广东、河北等地解密的档案资料撰写而成,对于理解当代*国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艰难转轨或有助益。 -
那个年代中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