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尸体
《绿色尸体》故事中一九六五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里,号称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三镇,仍余热未消。站在雄伟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上,扑面而来的江风清爽凉快,十分惬意。将近子夜,喧闹了一天的城市渐渐进入梦乡,天上的点点繁星与江上的点点灯火也慢慢被雾气笼罩。可有谁能想到,在这安详的夜晚,暗流正在涌动,危险正在逼近! 守桥部队排长李炎今夜也不知何故,眼皮跳个不停,翻来覆去睡不着,就干脆起来上桥查哨,一面看着夜景,一面想着心事。 李炎当兵六年了,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机关干部,生活优越,受过良好教育。高中毕业时,他没有听从父母考大学的安排,壮怀激烈,投笔从戎。但他所在的部队好像并不怎么器重他这位满腹经纶的城市少爷兵,前两年他喂过猪,烧过饭,种过菜,反正什么差使苦就叫他干什么。他虽感到委屈,可也咬牙熬过来了,不是古圣贤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他终于通过考验,脱颖而出,被选送到军校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军官。 但世间事总是有得也有失。…… -
White Tiger
It all began with a dream. A young woman saw a white tiger leap into her lap. It was both auspicious and unlucky—her son, the fortune-teller said, would grow up with no brothers, and his father's health would be endangered by his birth. That son, however, would have a distinguished career, after going through many misfortunes and dangers. The dream was prophetic. The child was his mother's only male child and his father died of illness when the boy was only five. He grew up during the wartime and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in China, passing through many troubles, and he has had a very distinguished career. He is Yang Xianyi, renowned scholar,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his delightful memoir of Yang Xianyi gives a candid and entertaining account of himself as a lighthearted and mischievous young man who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learning of European culture, ancient and modern, when he studied at Oxford in the 1930s. But it is also the illuminating self-portrait of a deeply patriotic intellectual living in a China under the throes of change, giving rare insight into the survival of a courageous, witty and principled individual during the harsh century of Chinese liberation. -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修订版)》是著名作家柯云路新近创作的第五部以“文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将改编成影视作品。 该书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荆山岛工读学校随同整个社会一同失去秩序。几个校领导都被揪回大陆,不知去向。周汉臣来到岛上,据说很独裁地建立了荆山岛工读学校的秩序。而随后不久,他被工读学校的学生打倒。罪名是反革命流氓。控诉他对全校近二百名学生中的大多数女生都有流氓行为。最后他被乱石砸死,就地掩埋。 他的葬身地由乱石堆起了一个几丈高的坟堆。 十年后,无秩序的历史过去了,有人议及为周汉臣平反昭雪。但调查组找到当时工读学校的男女学生了解情况,所言皆多暧昧。许多陈述相互矛盾,事实始终不得彻底澄清。 -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
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封。 叶圣陶是解放后国家出版总署第一任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叶至善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第一任社长。 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下河南潢川干校,父子俩天各一方、人各一地,信来信往,便有了近70万字的书信。 书稿第一封信起自1969年5月2日,是父亲叶圣陶写给儿子叶至善的;最后一封信是1972年12月21日叶至善写回家的,不久他就结束干校的生活回家了。前后历经3年又8个月。 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当时全无意于发表或让别人阅读,也正因为如此,《家书》就更加地具有了亲历亲闻亲见的历史见证的价值,给我们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温暖的怅惘与感伤:《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这是一部描述中国的60年代生人由童年到壮年的身心成长历程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60年代生人的心灵成长史。 60年代生人的童年和少年是在70年代的一元的理想主义的红色氛围中度过的, 60年代生人的青年是在80年代的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激荡、亢奋中度过的。 90年代至今,60年代生人在步入壮年时,由于遭遇到了种种精神困境而开始怀旧,开始回望他们的红色的童年和少年,以及流逝的青春岁月,于是不免怅惘与感伤起来。可是怅惘与感伤的时候,他们却并没有感到悲凉,而是感到了丝丝的温暖。这是为什么呢?那时因为童年和少年时期铸就的火热的理想主义情结并没有完全冷却,余温尚在!之前,对世俗成功的蝇营狗苟的追逐拼争,使他们完全忽视了这些,而一旦他们蓦然回首时,他们才恍然、又有些欣慰地发现,哦,余温尚在,余温尚在啊!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在70年代,60年代生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身心成长历程。 有人说,80年代的由一元到多元的剧变,对60年代生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当然很有道理,但是我以为,绝对不可以忽略60年代生人童年和少年的红色经历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我以为,红色经历对他们的影响更内在、更深刻,更持久。 还有人说,以10年为单位的年代纪年方式来界定社会学意义上的“代”有些牵强和不严谨,但是我以为,“60年代生人”这个概念还是基本成立的,那是因为他们的确具有一些毋庸质疑的特质,而且这些特质还可以涵盖到50年代末出生的人,以及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因此,这本《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对于这些人也是很有意义的。 本书也为社会其他年龄人群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因为在我看来,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从50年代生人到80年代生人,甚至到90年代生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从历史长态看,甚至都可以归到一群,就是经历由一元到多元转变的一群,就是由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急遽蜕变的一群,就是道德底线模糊的“自我膨胀”的一群,就是需要寻找和确立新的理性的一群。因此,在这本《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中,上述人群都可以隐约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并引发一些思索。 对于60年代生人来说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虽然他们出生在一个群体癫狂的年代,但是成年以后,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眼神却是温和的、友善的、清朗的,甚至是单纯的,仿佛还没有完全长大。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眼神还是游移的、心不在焉的、身在别处的,仿佛是在梦游一般。 那么60年代生人的特质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我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答案。 我期待着,当你读完这本《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的时候,你也会感到有丝丝的温暖萦绕于胸间,而后,继续对未来抱有希望。 《六十年代生人成长史》,王沛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
冯骥才名篇文库.一百个人的十年
二十世纪的历史将以最浓重的笔墨,记载着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的暴行和文革浩劫,凡这两大灾难的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它,却又无法忘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