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六
《星期六》的故事发生于2003年2月15日,星期六。 故事的主人公亨利•贝罗安是位成功人士——知名神经外科医生,与某报纸律师的婚姻很愉快,与正长大成人的子女关系融洽。不过,他所处世界的态势却令其忧心不已——伊拉克战争在迫近,普遍的灰暗和悲观情愫正从纽约、华盛顿弥漫开来……星期六的早晨,贝罗安穿过塞满伦敦街道的成千上万正在举行反战游行的队伍,赶去和麻醉师打壁球。在一场小事故中,他与一个叫巴克斯特的暴徒发生了小摩擦。 贝罗安凭借职业敏感,看出来这个家伙脑子有故障——自己遇到了精神病人。他想尽快摆脱巴克斯特,却不知星期六的麻烦由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萨默塞特·毛姆奖获奖作品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英国“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处女作兼成名作,荣获毛姆文学奖,“恐怖伊恩”的绰号由此而诞生。 八个短篇分别经由青少年男性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八段情节各异却又情绪共通的故事,或恐怖或暴烈,或残酷或变态,或荒唐或魔幻,同时却既温柔又感伤;就像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疯魔而又伤感的青春期,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烛照出自我的“青春残酷物语”。 -
赎罪
13岁的布里奥妮·塔利斯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颇有作家天分;管家的锤子罗比在塔利斯先生的奖助下已经与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一道从剑桥大学毕业,而且他俩情/投意合。一个炎热夏日,塞西莉娅当着罗比的面,脱去衣服,跳进池塘戏水。这一切都被布里奥妮尽收眼底,恰逢当晚,来塔利斯家小住的布里奥妮的表姐遭人强暴;布里奥妮武断地认定罗比即是罪犯,并出庭做证指控罗比,罗比因此被捕入狱。但坚信他无罪的塞西莉娅不惜与家人断绝关系,执着地与他相爱。五年后,罗比出狱,当时正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塞西莉娅随后应征入伍,布里奥妮也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经历世事之后的布里奥妮终于愧疚,主动走向罗比与塞西莉娅,为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道歉,但是无情的战争先后夺去了罗比和塞西娅的生命,留下布里奥妮活在深深的自责中而无法赎罪。 麦克恩是英国文坛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自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和最后的仪式》获得1975年的毛姆奖以来,他四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并终于在1998年以《阿姆斯行丹》折桂。其新作《赎罪》同样获得 2002年布克奖提我虽然最终未能如愿获奖,但评论界却给予了较之《阿姆斯特丹》更多更动听的溢美之词,认为比《阿》更丰满,更好读,既有讨好读者的动人情节、喜剧因素,又不乏色调,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 -
无辜者
二战后,年轻的英国电子工程师伦纳德被派往德国参与英美合作的情报工程。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善良单纯的伦纳德却在这里邂逅了美丽温柔的德国女子玛丽亚,从而卷入了一个充满爱与性的狂乱世界,色授魂与,不可自拔。正当两人难舍难分之际,一次意外谋杀,终使两人擦肩而过,抱憾终生。 这是一段冷战时期的罗曼史,一场二战之后的间谍战,一部惊悚的犯罪心理小说……一如既往,麦克尤恩把爱情、战争、悬疑、犯罪、性,以及黑色幽默等种种元素糅合得天衣无缝,他的笔下展现的是一个萧索绝望的柏林城,在这里,纯洁无辜之人无处容身,恐惧寒冷处处笼罩着他们,直至走向无尽的黑夜。 “非常有趣!” ——《华尔街日报》 “写作技巧纯熟、悬念迭起的小说……许多英语作家都经常被错误地拿来与伊夫林·沃作比较,但这本书却足以和那位大师的经典平起平坐。” ——《时代周刊》 “这本书如此扣人心弦,简直让人一气读完,不忍释卷……麦克尤恩将间谍小说的情节与脆弱如亚当和夏娃的神话糅合在一起。” ——《新闻周刊》 “(这本书)具有卡罗尔·里德电影的那种感觉:毛骨悚然,充满扭曲,处处危机四伏。它让我想起电影《第三者》,这不是一般的作品。” ——乔纳森·卡罗尔,《华盛顿邮报》读书世界版 “充满力量又令人不安……又一部力作。” ——《纽约时报》 -
赎罪
13岁的布里奥妮·塔利斯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颇有作家天分。一天,来塔利斯家小住的布里奥妮的表姐遭人强暴,先前一直对管家的儿子罗比抱有误解的布里奥妮武断地认定罗比即是罪犯,并出庭指证他,罗比因此入狱。但坚信他无罪的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不惜与家人断绝关系,执着地与他相爱。三年半后,罗比出狱,当时正值二战期间,他加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塞西莉娅随后应征入伍,布里奥妮也成为红十字会医务人员。时间让一切事情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
黑犬
你可知道丘吉尔将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忧郁症唤作“黑犬”?他曾坦言“我有一条陪伴我一生的黑犬”。胸中的阴郁、内心的折磨就像伺机发起进攻的黑狗一样,一有机会就咬住心口不放。而“恐怖伊恩”这一次狠狠揭开的却是整个时代的沮丧,唤起的是文明的心魔,揪住了人性的缺口——“如果一条狗代表了个人的抑郁,那么两条狗就是一种文化的抑郁,对文明而言,这是最为可怕的心态”。出没在长篇小说《黑犬》中的凶狠而神秘的动物,比黑夜还要黑,目露红光,像正在燃烧的煤块,觊觎着奄奄一息的欧洲文明的残骸,吞噬着改革与信仰的道德底限,叼住了文明的死穴,企图颠倒善与恶的本质——典型的麦氏黑色,在幽灵黑犬作祟的舞台,暴力,真爱,邪恶,救赎,演绎了一则有关我们时代的惊悚寓言。 “饱含怜悯而不多愁善感,行文睿智而丝毫不减诚挚,一部坦诚的小说,也是伊恩·麦克尤恩最富人性的作品。” —— M. 约翰·哈里森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文风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小说敏锐生动地呈现了欧洲景象,并鲜活地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道德风貌。” ——《纽约时报书评》 “《黑犬》精彩地讲述了二战刚刚结束时,一对蜜月中的英国夫妇在法国山地一座小村庄和两条可怕的黑狗的惊险遭遇。” ——《标准晚报》 “在我看来,这是他目前最好的作品,而且我要明确地说,这本书的内涵很深厚。” —— 安德鲁·毕伦, 《观察家报》 “这是一本精彩之书。” —— 《纽约客》杂志 “《黑犬》具有电影画面般的特质……麦克尤恩的洞察力宛如历史的火山口中升腾的蒸汽。” —— 《泰晤士报》 “这本书以其对视角转换技法的熟练运用,以及在叙事时间回放中进行的多层重构而闻名,生动地刻画了麦克尤恩的主题:我们固有的观念改变着我们看待、感受和铭记事物的方式。在本书中,作者深入人物角色内心进行挖掘的创作手法起到了一贯的良好效果。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倾向于纯粹的堕落与绝对的邪恶,以及一种危险的幸福的可能性;那两条如‘昏暗晨光中的黑色斑点’般的恶狗,能以任何形式重新出现。” —— 《旁观者》杂志 “几乎是以超直觉般的机敏去轻触人类会被伤害的不同方式,《黑犬》是伊恩·麦克尤恩在其长久以来拓展形成的独特文学领域内的熟练之作……他敏锐地看到了社会对无助者的伤害,并全身心地移情书中,与受到威胁的受害者一起对抗气势汹汹的掠食者……证明当代小说最受人瞩目的复兴的又一力作……标志着麦克尤恩已转型为……一位因其人性的机敏和责任感而无比卓越的小说家。” —— 《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则关于我们时代的惊悚寓言。” —— 《苏格兰人报》 “一本充满张力、令人难忘的书……关于邪恶的存在,以及邪恶是否能被理性的行动所击败。” —— 《星期日电讯报》 “对善与恶的本质,政治改革和宗教信仰的道德底限,暴力的迷醉和真爱的救赎力量所进行的从容开阔的沉思——在不到150页的篇幅里,不留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或单调乏味的感觉。这是一本精彩之书。” —— 《纽约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