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
《西游记》故事,以唐代玄奘僧西行取经的历史为依托,自宋迄元在民间文艺以话本、戏曲等形式广泛流传,小说中的主角已从唐僧让位于孙悟空,大大闹天宫与历尽八十一难西行取经的情节中,鲜明地表现了民俗对勇敢、机智等明代社会的人生相作了幽默的反映。全书合幻想性、人性与动物性于一体,具有永久的魅力。 -
解码《西游记》
《解码〈西游记〉》以管理学、社会科学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了解读。上篇讲述孙悟空的心路历程,认为孙悟空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无性阶段;生性和任性的阶段;从五行山下出来,悟空经历了一个收性的阶段;最后,到达西天被封为佛,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无性阶段。 下篇则从管理学、经济学等角度,对“天庭”管理进行了深入有趣的分析。包括对取经队伍内部的利益关系的分析,如来佛对取经队伍人员构成的考虑,九九八十一难,天界对悟空的考验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于认识中国古代管理的奥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
李安纲批评西游记
吴承恩绝对不是百回本《西游记》小说作者; 上世纪前,《西游记》作者署名一直是丘处机; 美猴王的出处在《易经·坤文言》“美在其中”四字; 孙悟空不是造反英雄,而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 《西游记》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性命圭旨》; 唐僧八十一难文化原型是宋石杏林《还源篇》八十一章; 《西游记》主题不是有趣好玩,而是表现全真道教义; 《西游记》真正主人公是李世民所象征的每一位读者; 《西游记》不是神魔小说、童话小说、滑稽小说、讽刺小说,而是世界文学史上惟一的一部自觉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的文体载体! 《西游记》应该是世界九大奇迹之道!光辉千古,饶益万世! -
天庭内幕
《西游记》中的唐僧绝非玄奘法师!这位唐僧同志明明知道西天取经有观音菩萨的鼎力支持,那些神仙也一次次地助他降妖除魔,如果他不是一个脑残的话,早该知道这一切只是在演戏,然而一路上这和尚却总是无法抵御恐惧的侵扰,很多时候更因此泪如雨下,难道他是一名天才的演员?即使对唐僧的慈悲之心,《西游记》中也并非全是正面的歌颂,比如孙悟空刚加入取经队伍时打死了六个强盗,三藏道:“……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可见唐僧赶走孙悟空只是怕他连累自己做不得“白客”而已。而且在通天河那段故事里,根本没有剿灭妖怪,为民除害。而当唐僧看到冰封河面,就急忙过河去取他的宝贝经书,却置百姓安危于不顾。在整部《西游记》中,我们看不到这位高僧有任何开悟的表现,尤其是全书的后半部分,更是孙悟空一直在给唐僧讲经传法。如果吴承恩先生笔下的唐僧以玄奘法师为人物原型,何苦如此辱没这位大唐高僧呢? 至于逻辑上的混乱在这本书中更比比皆是:独自挑战十万天兵天将的齐天大圣竟斗不过太上老君家里的一头老牛;神仙手中那么多神奇的法宝,在清剿花果山时却放弃使用;猪八戒作为取经团的一员,却总是在制造矛盾,鼓动散伙;玉皇大帝为了一个玻璃杯子就要杀自己的卷帘大将;沙和尚在吃了九个取经人之后依然能够混入取经队伍;那么多妖怪捉住了唐僧却不急于吃掉;观音菩萨竟会破格提拔红孩儿…… 如果深究起来,《西游记》这本书真的可以称为《几十万个为什么》了,也许只有一种解释:吴承恩先生在“借西游之名,行讽刺之实”!以往只把《西游记》当做神话小说来读,真是辜负了吴承恩先生的良苦用心。 抛开细节不说,《西游记》这本书总体记录的是大乘佛经传入中国的历程,而当时中国的香火几乎被道家所独占。佛教与道教作为不同的宗教派别,其根本利益是相冲突的,可以看做是相互斗争的两大利益集团。吴承恩先生记录佛经传入中国的故事,是否有所暗示?当然本人的历史知识还有所欠缺,让我通过考证历史而得出结论,实在是难为在下。我还是给大家解读《西游记》原著吧。因为这绝对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斗争史。 -
西游记潜规则
《西游记潜规则》以独特的视角、有趣的笔法描绘了《西游记》里形形色色的妖精们,去掉神话色彩的装饰,其实这些妖魔都是极具人性化的,它们都是被神仙 “潜规则”的。西游里也有“许三多”?猪八戒其实没那么可爱,它代表了男人的劣根性?谁是西游里最幸福的男“人”?住着七只美女妖精的盘丝洞原是有背景的“洗浴中心”?跑龙套的小妖奔波儿灞、灞波儿奔、精细鬼、伶俐虫、有来有去……,还有通天河里的老鼋,其实它们代表了现世生活中草根小人物的命运?黄狮精告诉你,做妖精也可以很和谐…… -
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上、下
《20世纪 研究(上下)》是《西游记》文学研究论文集。为便于编目及读者的检索,《20世纪 研究(上下)》把入选论文按其主要内容作了分类,上卷主要包括总论、作者研究、版本研究、渊源研究、影响研究五个版块,下卷主要包括题旨研究、人物研究、艺术研究、文化研究四个版块,另外最后收入了有关《西游记》是否童话小说的一系列文章,这是《西游记》研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方面,也算是对当初编者们在《回视与超越》一文中提出的应加强“《西游记》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研究”的一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