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
《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仍然旨在将“江南研究”作为我们历史学科进行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来观照古代至近代中外的交流与互动。有着不同学术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在“圆桌讨论”的环节,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激烈论辩,以及就近年来中国城市史研究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信息交换,这些信息比较充分地反映在本集的“圆桌讨论”一栏。 “演讲荟萃”栏目收录的是近年来访问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中外学者的一些重要演讲,这些演讲的整理,可以把中外学者最新的一些学术探索贡献给学界。演讲稿以演讲的时间先后排序。希望本集所提供的演讲信息,能大致反映出近年来历史系所持续展开的一些重要的学术交流。 -
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
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例如:首次专门以传统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戏曲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戏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方法和理论,将我国第一项世界级非物质遗产导人社会史研究领域,对其历史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以江南昆曲受众为立足点,结合昆曲艺术特色,分析了他们喜好昆曲以及参与昆曲活动的原因和心理动机;阐述了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这些见解有不少是新人耳目的,对昆曲研究向纵深和宽广推进不无裨益。 序 言 绪论 第一章 昆曲:江南社会生活的伴奏 第一节 昆曲与江南的信仰生活 第二节 昆曲与江南的喜庆活动 第三节 昆曲与江南的社交生活 第四节 昆曲与江南的冶游生活 第五节 昆曲与江南的“日常”生活 第二章 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流播的原因 第一节 江南庞大的消费群体 ——从消费能力角度的分析 第二节 昆曲多重满足享乐欲 ——从江南的享乐之风谈起 第三节 江南社会偏好于昆曲 ——以昆曲艺术特色为视角 第四节 江南民俗心理的促动 第五节 社会政治力量的迫使 第三章 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功能 第一节 丰富、调节社会生活 第二节 促进、融合人际关系 第三节 传播、扩散社会信息 第四章 昆曲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昆曲对江南文艺、手工艺的影响 第二节 昆曲流行与相关行业兴起、繁盛 第三节 教演昆曲:部分群体的谋生之路 第四节 昆曲对江南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近代江南昆曲演出的变化 ——江南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影 第一节 演出中心的转移 ——江浙移民与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第二节 昆曲表演的变化 第三节 演出的经营策略 第六章 近代江南社会生活变迁与昆曲的由盛而衰 第一节 昆曲在近代江南日趋衰落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近代社会环境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第三节 江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与昆曲的衰落 第四节 市民社会生活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第五节 知识群体生活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
本书是第一部采用国民账户系统(SNA)方法对近代以前中国一个地区的经济进行研究的专著。通过对1820年代松江府华亭和娄县地区的GDP的深入研究以及与1810年代荷兰的GDP的比较,得出了“19世纪初期江南经济已经不再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而是一个以工商业为主的早期的近代经济”的结论。 本书研究也表明:只有从长期历史变化的角度,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把研究纳入全球史的视野之中,才能真正认识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及其走向。 -
闲雅与浮华
《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主要涉及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分别从婚姻礼俗与社会变迁、消费服务与消费文化、休闲生活与雅俗冲突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界较少关注的明清时期婚礼消费、节日消费、娱乐消费、时尚消费、妇女游风、鲜花鉴赏、休闲文化,以及传统服务业,如游船业、旅馆业、娱乐业等内容。作者运用消费经济学、消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地理学、民俗学以及旅游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资料翔实,论述充分,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史学界对江南社会若干问题的深层次探讨,拓展了明清江南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
本书乃根据早在作者1991年发表于《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的特刊,书名为《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的研究》之基础上重新加以补充和修改而成。由于大木康教授多年研究冯梦龙,由此关注到晚明文学的最大特点,即俗文学的隆盛。这背后既有精神背景又有物质背景,而后者与晚明出版业的发达有着直接关联。从宋元以来留存的古籍数量来看,晚明出版的图书并非循序渐进地增长,而是呈现为井喷式的激增,主要有别集•总集、丛书、八股选本、戏曲•小说等。其刻书性质可分为官刻、家刻、坊刻三种。雕版方面,刻书字体改为以直线条为主(日本称之为“明朝体”);装订方面,蝴蝶装几乎被线装全面替代,出版效率因此大为提高。出版业的发达对晚明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东林和复社等文人团体的活动结束后立即通过刻书传布扩大其思想,从而形成舆论。李贽等“异端”思想也通过刻本的大量印刷得以迅速传播,即使官方出面禁毁也无法真正杜绝。同时出现了陈继儒这样的“出版文化人”,他通过大量编书刻书,涉及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士人雅趣得以大众化。正是晚明出版业的勃兴成为了其时文化繁荣的契机。 早期有关中国印刷出版史的研究,焦点多着重在印刷技术史与版本目录的方面。至于印刷出版品涉及到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方面,如书籍价格、阅读群体、社会效应与识字率等课题问题,较少有研究者关注,研究成果也较少。现在,明清的印刷出版文化史似乎已成为明清文化史研究的热点。大木康的著作研究着力于当时书籍的产生、流通过程本身诸问题,并运用了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整部著作体系完整,征引文献丰富。尤其是添加的附录文章,话题有趣,颇具可读性。可以说,大木康的《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是了解明代出版文化史的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作者斯波义信灵活运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之间学际对话”的方式、历史研究传统的证实主义原则及区域经济、广义社会史学等研究手法,对宋代江南社会经济的诸层面进行了系统考察,令人信服地对江南地区的生态演变、农田水利、经济开发、移民定居、城市发展、社会流动、商业交通、户籍税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独树一帜地提出宋代分期说和自宋至明初4D0年间的周期演变说,是对宋代文明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动演绎。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是《宋代商业史研究》的续编。作为历经宋、元、明持续的经济变化、发展动力参照的经济史研究的构想,则是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力的增长、地域间的产业分化、特产商品的发展成熟。换言之,即为“比较有利的观点”的普及。 为了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深入探索,其先决条件是:经济史家应达成共识,必须共同占有作为这一研究课题基础知识的“地区经济史”方面详尽且正确的资料。为此,本书首先着手对以长江下游地区为主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变化加以考察。以江南为观察焦点的理由,是因为该地区的基础资料比较丰富而别无其他原因,也丝毫没有江南是代表全中国社会典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