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权主义的起源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作者从19世纪中欧与东欧历史中的反犹主义入手,追索其中的极权主义因素,然后审视欧洲的殖民帝国主义。在研究极权主义运动和政府的机构、组织和运作时,她集中分析了极权主义统治的两种形式——纳粹时期的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结论一章中,她出色地分析了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统治的先决条件。 -
天鹅绒监狱
◎匈牙利道德勇气的标志性人物,言说东欧艺术自由与禁忌 ◎在充满压制的国家中做一个创作者意味着什么? ◎是谁创造了这种“镣铐下的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探讨东欧“被囚禁的艺术”、泄露统治者内心秘密的地下文学,由一个天生爱唱反调的人以一种“御用作家之良心”的口吻所写。它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被“审阅”的文学和匈牙利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极富洞见地描述了“镣铐下的美学”、艺术家与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 事实就是这样:碰不得的禁忌,不宜居的生活,不可说的言论,无形的条条框框,永久流产的不被接受的思想,这一切并没有让我们的作品在审美意义上贫瘠乏味。艺术大厦就从这些国家设置的栅栏里拔地而起。我们巧妙地在艺术宅邸里改组家具。 我们学习在规训中生活,那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一部分,不久我们将变得渴望它,因为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创作。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 【媒体及学者评价】 别看这薄薄的一本书,它将会被众多美国研究生在他们严肃的论文中引述;它将会出现在社会学教授推荐的经典阅读清单上;它将成为中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欧的文化宝库里不能没有它。 ——乔治·康纳德(George Konrád),匈牙利作家 一部奇特又新颖的、关于后斯大林时代东欧艺术家处境的著作。 ——尼尔·阿舍森(Neal Ascherson),英国作家 这本尖锐的著作能使人多些明智,少些沮丧。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苏珊·桑塔格,美国作家 当极权主义的思想控制日臻完美时,制度化的审查却变得过时了。哈拉兹蒂以令人不安的智慧分析了这一悖论。 ——李克曼(Simon Leys),比利时汉学家、作家 关于极权主义美学的一份绝妙的报告。 ——《卫报》 可以说,哈拉兹蒂是从米洛什《被禁锢的头脑》结束的地方开始写起。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际事务》杂志 哈拉兹蒂赋予平淡的行文以诗意,这是只有诗人才做得到的。 ——《当代社会学》 在哈拉兹蒂的解说中,除了对政治和当下时事的关注,他还提出了一些有关理论趣味的问题。他或多或少地使我们意识到西方艺术的价值和实践背后那些尚未被我们意识到的设想。 ——《纽约时报书评》 -
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
「緬甸就像一個得了癌症的女人。她知道自己病了,但她還是照常過她的生活,彷彿一切沒事一樣。她拒絕看病。她與人交談,人們也跟她說話。他們知道她得了癌症,她也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但沒有人說破。」 北韓之外,另一個備受關注的極權國度:緬甸 半世紀的軍事統治,讓曾是世界糧倉的緬甸陷入民不聊生的慘境,也成為一個全民受到嚴密監控、真實與虛假難以區分的詭異之地。緬甸政府不但關押數量龐大的政治犯,2008年的納吉斯風災也因為獨裁者的無能與阻撓,造成14萬人死亡。2010年底,長期遭到軟禁的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終於獲釋,2012年初再次投入選舉,全世界都在關注這個飽受蹂躪的佛塔之國,是否能順利開始轉變? 名列二十世紀偉大政治小說家的歐威爾,年輕時曾在緬甸駐紮五年,擔任帝國警察,然而甚少有人提及這段經驗對他小說創作的影響。他的《緬甸歲月》、《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宛如現代緬甸悲劇歷史的寓言三部曲,緬甸知識分子也因此稱他為「先知」。 本書作者拉金是通曉緬甸文的美國記者,從九○年代起多次祕密到緬甸查訪,她透過走訪歐威爾在緬甸的駐紮路線,對緬甸社會進行第一手觀察,甚至與當地知識分子組織讀書會。拉金以優美的遊記散文,娓娓道出緬甸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到被軍政府極權統治的悲劇;不但巧妙銜接歐威爾的生平著作與緬甸的政治社會境況,更生動呈現了當地人在高壓統治下的一言一行。 -
摘郁金香的男孩
嘉达不明白他的爸爸为什么不见了,也不明白为什么当他在父母的结婚纪刽日,代替爸爸送给妈妈一束郁金香时,妈妈会哭出来。 每个星期天嘉达都会待在家里等爸爸回来。他相信,爸爸一定会在某个星期天回到他的身边,带他去看大海。 当妈妈为了营救爸爸向人求情却遭到期辱时,嘉达得到民一枚棋子一一用象牙雕刻的”白色国王”。从那以后,他经常把它握在手心、放进口袋,相信它会保佑自己:十是不被战胜,二是战胜自己。 虽然裹达还是个孩子,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他必须学会成年人世界的生存法垂真心不仅不能让意外的打击把自己击垮,同时还要战胜内心的恐惧。 跟郁金吞一样, “白色国王”也是少年内心世界的情感投射,前者表达了爱后者铭记了恨。 -
面包屑山
★这是一个关于体面人如何在混乱的社会中保持心智健康的故事,这个社会灰暗压抑,毫无希望可言,却很肯定地许诺人们一个“光明的未来”。——《卫报》书评 ★关于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这个年轻人闪现着智慧之光,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在一个虚伪、残忍而好苛责的社会体制中奋力成长。伊丽娜•戈罗霍娃展现了那个年代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丑陋、屈辱,也发现了其中被压制与藏匿的诗意。迷人的阅读。——J.M.库切 苏联小姑娘伊丽娜出生在冷战时期的苏联,她的成长并非易事,因为她面对的是一个虚伪的社会:国家承诺一个必然来临的光明未来,假装这个国家站在世界的巅峰,人民却仍然仍然站在街上排一整天队买一切日用品;社会宣扬高度的共产主义道德,大伙儿却在往邻居的汤锅里吐唾沫,教科书里把揭发自己的亲人当作道德的典范;国家的价值观耻于爱情,男孩义正言辞地检举写情书给自己的女孩……为了成全一个个谎言,这个国家的人民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玩着“假装”的游戏。在这一切中,伊丽娜艰难地寻求这真理,追求着幸福。 -
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褪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二十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