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送孩子的火车
有时候,
我们不得不放弃一切,甚至是母亲的爱,
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
一个热衷于给鞋子打分的孩童,一列从那不勒斯驶向北方的火车。
从愤然出走到回归故里,跨越四十八年的人生抉择。
基于二战后意大利的真实历史改编,“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陈英倾情献译。
————————
《运送孩子的火车》是意大利那不勒斯作家薇奥拉·阿尔多内关于儿童教育与成长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开始于1946年秋天的那不勒斯,那里贫穷、绝望,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七岁的男孩亚美利哥和母亲生活在贫民区一间很破的房子里,他与成千上万的南部儿童一起上了火车,到北部家庭生活几个月。亚美利哥远离他熟悉的原生环境、他的母亲与那不勒斯的小巷,找到了自我与梦想,改变了人生的既定命运。1995年他故地重游,还是看到很多街头小子,他们没有未来,没有家庭支撑。回顾自己的过去,亚美利哥和故乡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也发生变化。儿童的成长需要关爱,作为成功男人的亚美利哥通过对侄子的关爱,内心也得到了救赎。
————————
★ 一个热衷于给鞋子打分的孩童,一列从那不勒斯驶向北方的火车,一段充满个人情感与经验的历史记录。
★ “我的母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从愤然出走到回归故里,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一切,甚至是母亲的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命运。
★ 面对原生家庭和收养家庭,我们该做出怎样的抉择?爱有很多种面孔,一个放我们离开的人会比让我们留下的人更爱我们吗?等我们长大后,应该怎样面对自己分裂的生活?从生长于贫穷城区的小孩到令人尊敬的音乐家,层层设问之下,是对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的印证。
★ 基于二战后意大利的真实历史改编,已被翻译成25种语言。阿尔多内以儿童的语言,讲述被遗忘的历史、对重生的痛苦反思,与对出身、阶级的勇敢检视。
★ 《运送孩子的火车》探讨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强烈推荐给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粉丝读者。——《图书馆杂志》
————————
【名人推荐】
在这个艰苦而最终被救赎的家庭中,童年的纯真与战争的残酷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恰恰是那些不可能的选择和命运交叉的道路,使我们走到了远远超出想象的地方。
——丽莎·温盖特(Lisa Wingate),美国作家
文学胜于政治。我在读了《运送孩子的火车》后说了这句话。
——米凯莱·塞拉(Michele Serra),意大利作家
【媒体推荐】
阿尔多内精心制作的故事探讨了身份和归属感,强烈推荐给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粉丝读者。
——《图书馆杂志》
阿尔多内成功地描绘了在艰难环境下,我们成长所要面临的挑战。
——《出版者周刊》
亚美利哥的第一人称视角写得非常精美,这部偶尔透露着忧郁气质的小说描绘了对作为爱本身那种深刻的普遍性。
——《书单》
-
马可瓦尔多
一年四季轮回 一季一个故事
在沟渠里仰望星星 一个小工眼中城市的奇趣与窃喜
马可瓦尔多是位城市小工。在充满着水泥和沥青的城市森林里,他却试图寻找大自然。春天花坛里冒出来的蘑菇,秋天城市上空的候鸟,都能让他那灰色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彩肥沃。他有一双敏锐善感的眼睛,时刻捕捉着四季的变化和都市的隐秘。对他来说,“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
读者期盼已久、简体中文版首度问世的《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卡尔维诺在这一系列故事中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其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马可瓦尔多式的那些小不幸和小欢喜,卡尔维诺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以此作为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
我将如何呼唤你
忠于自我而活,不应该是一种奢望。
意大利版《丹麦女孩》,斯特雷加奖终选入围作品;
关于性别认知障碍,关于爱与勇气,关于那些在黑暗中寻觅自己的光的人……
+++
这个故事里充斥着折磨与痛苦,愤怒与疲惫,而其中最动人心魄的,是刻骨铭心的爱。 ——斯特雷加奖 推荐词
+++
“我坐在手术室旁冰冷的走廊里,你光着身子躺在里边,这是你作为女孩、女人和女性的最后时刻。”
VS
“我比那些你们眼中的男人更像男人,因为他们天 经地义是男人,是自然和命运让他们成为男人。但我却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磨破指甲、咬断牙也要成为一个男人。”
+++
内容简介:
18岁的伊娃躺在塞尔维亚一家医院的手术台上,因为麻醉,她失去了知觉。
医生们用绿色记号笔在她身上画线,标出手术刀落下的位置——乳房,子宫、卵巢和阴道……
如果手术顺利结束,那么,世界上就不再有伊娃,而亚历山德罗将迎来新生。
*
作为一个小女孩,伊娃是如此普通,天真勇敢,有疼爱她的父母亲人,生活无忧无虑。但她似乎又有些怪异:她喜欢火车机械玩具而非公主洋娃娃;她总爱穿着裤子,讨厌裙子;她偷偷告诉表姐自己其实是个男孩……她想变成亚历山德罗——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她忍受着旁人的白眼与侮辱,想方设法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甚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她唯一的武器,就是父母的爱。作为一个“性别认知障碍”人士,她自然是不幸的。而子女的不幸,在父母那里往往会加倍呈现……
-
历史(上下)
该书被“挪威读书会所有时代最佳百部书籍”之一 -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
-
火
《火》是邓南遮文学创作进入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享乐主义、纵欲和表现“超人”的文学倾向。小说颂扬了年青人斯泰利奥·埃弗雷纳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及他对一位有才华的成年女演员的激情。故事发生在1882年至1883年之间,以水城威尼斯为背景,对水城景色的描绘不矫揉造作,不落颓废主义的俗套,极富表现力。 《火》是作者曾打算命名为《石榴三部曲》的第一部,可惜另外两部分别题名为《人之胜利》和《生命的凯歌》没有完成。在小说主人公诗人斯泰利奥身上艺术、生活、梦幻和成就融为一体。可以说,《火》是邓南遮的唯美主义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其艺术表现力和诗一般的感染力都是非常突出的,在20世纪初的意大利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之所以题名为《火》,源于书中第一部分所描写的主显节之火。在作者笔下,1月6日的主显节之夜,烟火满天的威尼斯水城犹如“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团经久不熄的火球”。 可以说,邓南遮的小说《火》形象化的体现了德国哲学家尼采艺术上的两种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所谓“日神精神”,即沉湎于客观世界的美,潜心于瞬间的感受,追求人生的欢乐;而所谓“酒神精神”,即向往艺术的永恒,用艺术来肯定人生和拯救人生,歌颂超越自我、直面人生悲剧的“超人”精神。概括地说,这两种精神正是人的两种基本的审美状态:“日神状态”和“酒神状态”,也就是艺术创作的两种不可或缺的心态——“梦’’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