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西湖到瓦尔登湖
2015年夏,越读馆组织了一次名为“自由之路”的美国人文夏令营,为期两周,依次经过旧金山、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DC,游历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麻省理工、哥大、普林斯顿等大学,其中有四天在哈佛大学教学楼里上英语课,晚上就住在学生宿舍。 这次旅行的每一个学习场地都让人难忘。我们走访了旧金山的文化地标——城市之光书店(City Lights),每人都在里面买了一本属于自己的英文原版书; 我们走完了波士顿“自由之路”的全程,从波士顿公园到邦克山纪念碑,全长2.5英里; 我们带着《瓦尔登湖》去瓦尔登湖,在梭罗小木屋原址做了朗读会,思考梭罗的林中居住与“公民不服从”的内在关联; 我们探访了鲜为人知的Amish社区,目睹了他们拒绝汽车,拒绝电力,与现代文明保持距离,赞叹着信仰的力量; 我们在林肯纪念堂现场,赏析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 这是一趟独一无二的英语学习与文化之旅,既有对经典文本的研习,也有与美国同龄人读同一本书的体验,更有从纸上谈兵到实地现场的亲证。孩子们行走在历史悠久的自由之路上,探索着一个大国的精神与立国之本。 -
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原中译本长达五十余万言,其哲理性及喻理性均不敢指逆,但就生活于信息爆炸,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国内读者而言,难得将全书从头至尾地通读。“思考·思辨·思索”译丛所选定的《自由之路》较好地体现了罗素的烈社会关怀风格和正义、良知、壑智、温情、多姿多彩的博大胸襟。在书中,作者凭借他丰富的政冶的现实社会中,体现超越相对的人生自由,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简要地考察了一下壮大过程,继而对它们进行批判地分析,虽然其中没有哪一派是尽善尽美的,可它们都对未来社会的蓝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读《自由之路》,可使广大读者了解自己的根本意义。 -
自由之路
这是抗战八年中我所写零星文字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属于人文生物学范围的,已先此辑成一本集子:《优生与抗战》,于三十二年秋印行。如今这一部分是涉及思想、文化、青年、教育、政治各个题目的,凡四十三稿,就其性质部署为五篇:一、《自由导论》,二、《思想各论》,三、《告语青年》,四、《(教育刍议》,五、《(民主理论的导演》;又比较次要的四稿,列作《附录》。抗战期间,印刷困难,各稿初次发表的时候,一切注释、西文名词、以至一部分的标点,皆从简省,如今全部补入,并随文添附注七十余条。。 这四十几篇文稿,不用说,都是一度在刊物上登载过的,计定期刊物有《今日评论》、《自由论坛》、《民主周刊》、《生活导报》、《评论报》、《大国民周报》、《国风》、《当代评论》、和《清华校友通讯》,日报有重庆《大公报》、昆明《益世报》、《扫荡报》、《云南日报》、《(中央日报》、和《民国曰报》。 第一篇 自由导论 一 类型与自由(一九四四) 二 散漫、放纵与“自由”(一九四三) 三 说“文以载道”(一九四三) 四 自由、民主与教育(一九四四) 五 政治与教育(书评) (一九四四) 六 外人评论与我之自省(一九四四) 七 沉着与自由(一九四五)——英美人性格的一斑 第二篇 思想各论 八 论青年与社会思想(一九三九) 九 再论青年与社会思想(一九三九) 一○ 一个思想习惯的改正(一九四三) 一一 德苏妥协的思想与其它背景(一九三九) 一二 异哉所谓教师的思想问题(一九四○) 一三 刊物与潮流风尚(一九四二) 一四 悠忽的罪过(一九四三) 一五 所谓“历史的巨轮” (一九四三) 一六 标准时间及其它(一九四五) 一七 从一个考题说起(一九四四) 一八 说同乡会(一九三九) 第三篇 告语青年 一九 青年志虑的问题——与他教(一九四一) 二○ 青年志虑的问题——与自教(一九四一) 二一 三论青年志虑的问题(一九四一) 二二 学生自治与学生自治会(一九三九) 二三 学生参加政党问题(一九四○) 二四 说有为有守(一九四三) 二五 论知识青年从军(一九四四) 第四篇 教育刍议 二六 论品格教育(一九四○) 二七 说训教合一(一九四一) 二八 说工读兼营(一九四一) 二九 宣传不是教育(一九四○) 三○ 再论宣传不是教育(一九四○) 三一 读二十七年度统一招生报告(一九三九) 三二 教师节的两篇文告(一九三九) 三三 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一九四三) 三四 谈中国的社会学(一九四二) 第五篇 民主理论的导演 三五 民主政治与先秦思想(一九四四) 三六 民主的先决理论(一九四五) 三七 个人、社会与民治(一九四四) 三八 民主政治与民族健康(一九四四) 三九 一种精神两般适用(一九四五) 四○ 多党政治与团结的学习(一九四五) 四一 隐遁新解(一九四四) 四二 说学人论政(一九四四) 四三 说为政不在多言(一九三九) 附录 一 论大学设训导长(一九三九) 二 青年节寄语(一九三九) 三 女青年会应有的一个展望(代作) (一九四四) 四 为征募清华服务社股本 致清华大学校友书(一九四三) -
自由之路
本书试图以很短的篇幅概述需用长篇文字能讨论的论题。全书完成于1918年4月,不久之后,我便开始了一段囚徒生活。那个时候,谁也不敢妄断战争会在新年来到之前结束。和平实现了,重建问题随之来临。本书试图简要地考察一下那些战争以前提出的旨在实现彻底经济变革的各派学说的兴起和壮大过程。我首先历史地探讨了这些学说,继而对它们进行了批判的分析,并认为尽管其中没有哪一派算得上尽善尽美,可它们对我们希望建立的未来社会的蓝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本书涉及史实的部分是在我朋友希尔德里克·科仁斯的大力帮助下完成的,他为我提供了许多我本人无暇仔细查找的有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