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兴衰论
《语言兴衰论》提出一个新的关于语言变化的裂变一聚变模式。过去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演变只是分化裂变,因而建立了一个谱系树模型来刻画。而《未名译库·语言兴衰论》提出一个新的不但包括裂变,而且包括聚变的语言演变模型。这是因为我们现在认识到,在人类自有语言以来的十多万年中,语言不但会裂变,还会聚变。在聚变期,语言特征在某个地区扩散,结果当地的语言会聚变为一个共同的原型。随着民族以及语言的扩张和分裂,聚变稳态时不时地被打断。近几个世纪来,由于欧洲的殖民扩张和全球的信息交流,很多语言都面临灭绝。 -
澳洲史
《澳洲史》的资料取自澳大利亚、英国和其他国家历史学家的有关澳大利亚历史的通史、断代、专著数十种(详见参考书目),其中大多数系英文,是首次引用。为此应感谢英国、澳大利亚及美国的一些学者和朋友,赠我图书资料,尤应感谢澳大利亚拉特洛勃大学历史系的甫洛斯特(A•Frost)博士。还应感谢的是宁夏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南开大学大洋洲研究所资料室、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同志们,他们给我提供种种方便让我使用馆内的藏书,正是在这些朋友与同志的帮助与支持下,我才得以完成此书。 在这里我应着重指出的是,前辈史学家陈翰笙老师早在1984年就一再叮嘱我一定要把澳大利亚史写出来。从某种角度说,此书是在他的鼓励下完成的,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
澳洲拓殖记
《澳洲拓殖记》记述了英国向澳大利亚殖民的“第一舰队”航行 过程及到达澳大利亚后头4年在悉尼的殖民拓展情况。作者依据他本人亲历及转引他本人的日记而写成两本书,叙述真实、严谨,现场感很强,叙述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引人人胜。两本书故事连贯,并不重复。 -
澳大利亚史
澳大利亚——一个在赤道另一边,随处可见奇异动植物的“蛮荒”国度。两个多世纪之前,英国人将西方文明硬生生地强加到这块与世隔绝的孤独大陆之上,改变了澳洲土著社会的运行轨迹,创建了大英帝国又一个新的支脉。在英国人之前,西班牙和荷兰人已经来过这里,荷兰还将大陆的西半部命名为“新荷兰”。英国的库克船长不以为然,在大陆的东面航行探测一番之后,便以英国国王陛下的名义宣布这块大陆归英国所有,重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起初,英国君主和诸位大臣对这块遥远的化外之地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到了北美十三殖民地宣布独立之后,英国严刑之下数以万计的罪犯无处可关,才想到了这个地方。随着一船船流放犯的到来,澳洲大陆开始改变面貌,尤其是自由移民的加入,更加速了新社会和新国家的孕育和诞生进程。这样在20世纪开启之时,就在浩渺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紧挨亚洲的南缘,一个由欧洲移民创建的“西方”国家诞生于世…… 一部建立在雄厚的历史研究基础之上的简洁明了的历史著作,一部为国际读者撰写的国家简史。本书作者斯图亚特·麦金泰尔先生是研究澳大利亚历史的权威学者,曾任澳大利亚历史学会会长,现为墨尔本大学“欧内斯特·司各特”历史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著有:《牛津澳大利亚史》第四卷(1986)、《殖民自由主义》(1991)、《一国之史》(1994)和《战争史》(2003)等著作。 -
岩穴之士
《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内容简介:隐逸,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历史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伟大的思想家、诗人、艺术家,同时也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隐士。隐逸及其相关的道德原则、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涉及到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提供了许多素材和话题。探究隐士和隐逸文化的奥秘,对于深入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是第一部对东汉末年以前的中国早期隐逸文化和隐逸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并且是出自一位西方汉学家之手。作者以大量第一手史料为依据,追本溯源,探究隐逸文化及其思想依据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孔子、庄子、司马迁、班固、杨雄等许多重要人物在隐逸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论述了战国群雄争霸、汉帝国建立、王莽篡政、官吏察举制度、东汉党锢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隐逸传统发生的影响。 全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考论严谨,叙述生动,涉及有名有姓的隐士数百人。其中有真诚的道德理想主义者,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极端主义者,也有沽名钓誉的江湖骗子;既有与统治者不合作,带有政治抗议色彩的隐逸,也有融人体制,助人君行教化的典范性隐逸;既有实质性的遁迹山林、栖居岩穴者,也有“隐于市”、“隐于朝”的所谓“大隐”。他们所依据的思想观念不一,采取的行为方式各异。而不同君主和隐士之间的微妙互动、隐士在当地社区的角色和文化功能等,也是书中饶有兴趣的话题。《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对早期隐逸传统的研究,为考察中国古代士人文化和社会政治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传统提供一个重要的背景。 -
The Arrival
This illustrated book has no words at all – yet through creative and detailed artwork it reveals a poignant personal record of one person’s journey to a new land. The book is designed to look as if it has seen better times – a worn cover, pages which look aged. Through pictures, the narrative vividly expresses the sadness of leaving homeland and family behind, and the bewilderment and fear, as well as joy and kindnesses, experienced in encountering the unknown. The administrative hurdles of immigration, the strange customs of a different country, the unfamiliar factories, machines, animals – all are imaginatively portrayed in this graphic journal. There are powerful reminders throughout of the value of friends and the timeless story of those who seek a better future. Key stage 2 children will find this an engaging book but also one which links with work in history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This is definitely a book to have in any Year 6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