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ndora's Hope
A scientist friend asked Bruno Latour point-blank: "Do you believe in reality?" Taken aback by this strange query, Latour offers his meticulous response in Pandora's Hope. It is a remarkable argume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ality of science in practical terms.In this book Latour, identified by Richard Rorty as the new "bête noire of the science worshipers," gives us his most philosophically informed book since Science in Action. Through case studies of scientists in the Amazon analyzing soil and in Pasteur's lab studying the fermentation of lactic acid, he shows us the myriad steps by which events in the material world are transformed into item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rough many examples in the world of technology, we see how the material and human worlds come together and are reciprocally transformed in this process.Why, Latour asks, did the idea of an independent reality, free of human interaction, emerge in the first place? His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harking back to the debates between Might and Right narrated by Plato, points to the real stakes in the so-called science wars: the perplexed submission of ordinary people before the warring forces of claimants to the ultimate truth. -
科技渴望社會
本書與《科技渴望性別》為台灣第一套 STS讀本。 台灣 STS 研究者群策群力, 透過 精選、譯介西方 STS 文獻的菁華,引領台灣讀者進入 科技與社會這個活力十足的新興研究領域。 每篇選文都附有台灣 STS 學者所撰寫的導讀,提綱挈領,同時也點出在台灣閱讀這些 STS 經典譯文的意義。 STS經典譯叢作者群 Londa Schiebinger,Michel Foucault,Ruth Schwartz Cowan,David Edgerton, Sandra Harding,Emily Martin , Steven Epstein,Thomas P. Hughes, Bruno Latour, Langdon Winner ,N. J. Jewson ,David Arnold,Karin Garrety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 吳嘉苓、成令方、傅大為、雷祥麟、吳泉源、陳恆安、李尚仁、王秀雲、蔡麗玲、林崇熙、劉士永、林宜平、林宗德、楊佳羚、 周任芸、傅憲豪、方俊育、曾凡慈、蔣竹山、余曉嵐、周雅淳、顧彩璇、程雅欣透過這些 STS 研究的洞察,科技不僅不再是隔離於社會之外的象牙塔,反而成為現代社會中型塑性別、國族、階級、民主、日常生活、親密關係與自我認同的權力中心,而且也經常反為這些社會力量所導引與型塑。這一點可能是 STS 觀點中,最違反常識而令人費解之處:正是在深入最「純粹技術性」的實驗室與科學實作之後,我們才明白科技是如何地充滿著「社會與政治」意涵,而且何以我們對這些意涵往往視而不見。由此看來, STS 使科技的歷史不再只是科技英雄的光榮史詩,而是與所有活在科技社會中的人們切身相關的動人故事。 -
科技渴望性別
本書與《科技渴望社會》為台灣第一套 STS讀本。 台灣 STS 研究者群策群力, 透過 精選、譯介西方 STS 文獻的菁華,引領台灣讀者進入 科技與社會這個活力十足的新興研究領域。 每篇選文都附有台灣 STS 學者所撰寫的導讀,提綱挈領,同時也點出在台灣閱讀這些 STS 經典譯文的意義。 STS經典譯叢作者群 Londa Schiebinger,Michel Foucault,Ruth Schwartz Cowan,David Edgerton, Sandra Harding,Emily Martin , Steven Epstein,Thomas P. Hughes, Bruno Latour, Langdon Winner ,N. J. Jewson ,David Arnold,Karin Garrety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 吳嘉苓、成令方、傅大為、雷祥麟、吳泉源、陳恆安、李尚仁、王秀雲、蔡麗玲、林崇熙、劉士永、林宜平、林宗德、楊佳羚、周任芸、傅憲豪、方俊育、曾凡慈、蔣竹山、余曉嵐、周雅淳、顧彩璇、程雅欣為什麼哺乳動物最多只有其中一半有能力哺乳,卻要命名為 「哺乳類」,起碼也可以叫「吸奶類」啊?家用科技越來越普遍,家庭主婦居然越來越像忙不完的老媽子,科技難道不一定減輕家務勞動的負擔?精子穿透卵子,是很客觀的科學描述吧,怎會有研究把這種科學描述說成是租書店那種一本十元的羅曼史?這些女性主義 STS 研究,揭露了性別如何作為科技社會的組織原則,探索了科技如何成為性別關係的生成來源, 翻轉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 科技與性別怎麼相互形塑,渴望性別的科技社會為什麼會更友善與民主,本書提供了一些線索。 -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是世界科学与工业之都,当时在那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性事件。作者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对当时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了精辟的定性定量分析,涉及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职业兴趣;清教伦理、文化价值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动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科学文学及技术等许多问题。作者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勾勒出了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轮廓,提出了它的基本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