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恩怨两千年
关于真实的中日双边关系,你又了解多少? 翻开本书,为你彻底理清中日之间外交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冲突的历史渊源与来龙去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授予倭国使者“汉委奴国王”金印,倭国正式成为大汉藩属, 也正式拉开了中日两千年的恩怨序幕……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千多年来,在这片狭长的海域里,无数人怀揣着友好、仇恨、好奇、敬仰,乘风破浪,冒着被大海吞噬的危险,频繁往来于两国之间。 公元一世纪,中国的冶炼技术,让日本从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一千六百年前,来自中国的渡来人们将文字带到日本;一千三百年前,鉴真和尚六次东渡,使佛教在日本发扬光大;汉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到近现代,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则非常深远。我们今天频繁使用的大量词汇,大到“自由”“民主”“平等”,小到“卡拉OK”“人气”“达人”“萌”都是来自日本;日本人创造的产品和文化,更是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每个阶层和角落。 中国与日本,就这么你中有我,我中国有你地过了两千年。 翻开本书,为您展开这幅中日交往两千年来的历史全景画卷! -
战后国际关系
《战后国际关系》(修订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持原作主要章节的基础上作一系列必要的改动,包括:增添国际关系导论一章,讲述研究国际关系的基础理论知识;各章增加近五年来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根据形势变化重点修改有关章节;最后三章各加一个附录,梳理第三世界的热点问题、联合国维和行动、美国列举的世界恐怖主义组织。同时,对某些章节中过时的内容进行酌改。 -
战后国际关系
《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考研和专业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研究生教材。六十五年来国际风云变幻,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顾关福研究员撰写的《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史。二战结束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进而两大阵营对立、第三世界崛起,直到苏联解体;世界力量结构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沿着这条历史脉络,分析和梳理了六十多年来国际关系几个主要方面的变化,这也就是《战后国际关系(1945-2010)》所分的层次:国际格局、大国关系、地区力量兴起、非传统安全问题和联合国组织。写作的特点是史、论结合,既系统阐述历史,又加强分析研究,从理论和战略的高度来考察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主导方面。这次是系统修订后的第三版,是紧跟形势发展和适应读者需求的最新版。 -
战后美国外交史
本书开始动笔于1987年。当时里根政府还有一年即将期满,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大胆的改革方针,美苏关系开始出现新的缓和,国际局势预示教特有重大变化。在这个时候回顾、总结一下美国战后40多年的外交当是很有意义的。 本课题列入“七.五”国家重点项目,当时计划2—3年完稿,大约1991一—1992年可以 出书;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未能如期完成,直至1993年初书稿才最后杀青。而在此期间世界局势却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剧变,刚好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本书也就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可以说是从一种角度叙述的“冷战史”,这是编者所始料不及的。 美国在二战后作为超级大国,其外交涉及全球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风吹草动都或多或少与它有关。因此,这样一部书的规模之宏大、头绪之繁多远超过其他一国的外交史,自不待言。另外,虽是“史”,却又是当代之事,凡关心时事者对许 多事都多少有所了解。本书作为学术性专著理应向读者、特别是专业性读者,提供一些超过常识范围的资料和深层次的行景,使读者对重大事件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有限的篇幅内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如果放开写,每一章都可写成一本书。因此在统稿过程中详略颇费斟酌,许多有趣的细节,详尽的分析,只俘商诸作者割爱。即使如此,篇幅已经超过原出版计划,只能分成两册。 本书是史,不是论,主要着眼于把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不过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一般说来,每一件事都力求联系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美国政府内部决策过程、各派意见及其论据,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态度等等加以说明。取材尽可能广义, 立论尽可能客观。毋庸讳言,由于美国完备的档案解密制度和大量的出版物,本书绝大多数资料来源干美国文献和书刊。除利用国内能见到的之外,课题组专门派霍世亮到美国收集几个总统图书馆档案及其他原始资料。 同时,为了避免片面性,扩大视角,资中筠还曾到英国和法国查阅英国国家档案馆和法国外交部档案馆的解密档案,并采访一系列英、法政界人物和学者,就有关问题交换意见。当然,当时还没有可能到苏联去查阅档案。赴美之行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赴英、法之行则属社会科学院与两国的交流项目,得到英国文化协会和法国外交部文化司的协助,特此致谢。 -
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
《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旨在为高等院校历史学类、政治学类、法学类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专业引导。全书分“近代外交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国与世界”和“历史与理论”四章,每一章精选名家名作6-9篇,附有导言简要介绍作者的学术地位及所选作品的学术价值;各章所附的“延伸阅读”、“问题与思考”和“研究实践”、将激发读者的研究热情。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为我们讲述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四年零三个多月——从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到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接受了德国的要求而签订停战协定。停战之后,协约国需要五年多的时间去完成全面的和平安排。1919年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6月28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9月10日),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11月27日),1920年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6月2日)。但是直到1923年7月23日,才在洛桑与土耳其签订了最后的和平条约;随着该条约于1924年8月6日生效,和平最终得以在全世界正式重建。与此同时,1921-1922年冬天,与太平洋有利害关系的各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旨在将维持远东的现状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之上。或许可以说,所有这些条约,以及由它们派生出来的许多较小的条约和协定,构成了战后的和平安排。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里,几乎每一件国际性的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是这些安排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因此,我们的研究就有必要从4简洁概述这一和平安排的最重要的内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