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的1949
1949年,是蒋介石自认其革命生涯中遭遇最大挫折的一年。不过,从他一生事业来看,这年则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被指为“失去中国的人”,但他却也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 蒋介石自1949年1月21日下野,到1950年3月1日再起,前后共一年一个月又七天。他的下野固然有美国方面的因素,但是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在于国共战争,国军溃败,政府内部呈现分崩离析的状态,以及蒋氏对于中国国民党的失望所致。 就蒋介石个人而言,这一年是其一生中最感屈辱的一年,即使在时隔数年后,对于这一年各种经历的记忆,依然是“悲惨”“侮辱”。除了自我反省外,在对国民党党员的多次演讲中,他曾以“亡国”来形容当年的处境。 不过,从蒋介石一生事业来看,1949年亦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他被指为“失去中国的人”,却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 编辑推荐: 1949年蒋介石下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重庆撤退时,为何下野的蒋介石突然出现在前线指挥战斗并最后撤退,而代总统李宗仁却早早地在香港就医? 紧急关头代总统李宗仁为何突然出国?其间,蒋介石如何完成角色转换,从幕后走上前台? 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谈判条件,为何被国民党高层认为是“降书”和“罪状”的供认? 下野后的蒋介石为何被宋美龄、李宗仁屡劝出国?他们的动机和和目的是什么? “悲惨”的1949年里,蒋介石有没有最愉悦的一段时光? -
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
本書以「蔣中正的一九四九」為題,並不準備對蔣中正在一九四九年的各項作為進行研究,而是將重點置於蔣中正自一九四九年一月下野至一九五○年三月復行視事一年多的時間中,探討他如何再起?再起的過程與機遇。全書除前言、結論外,分為五章:第一章「第三次下野」,探討蔣氏決定下野的原因,以及下野之經過;第二章「從溪口到臺北」,敘述蔣氏下野後,居留溪口的生活,以及轉赴上海、舟山、臺灣等地之過程;第三章「建立黨政關係常軌」,分析蔣氏在杭州會談、成立非常委員會,以及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院長等事中的地位;第四章「維護大陸最後據點」,探討蔣氏兩度至西南的情形,以及其在李宗仁出國後,角色如何轉換,從幕後走上前台;第五章「在臺復行視事」,探討蔣氏個人對於復任總統問題的認知,以及復職一事進行之經過。 本書重點在探討蔣中正在一九四九年下野之後,如何重新再起,復任總統的過程,以及他個人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判斷。資料方面以蔣氏所留存相關資料,包括國史館庋藏《蔣中正總統檔案》、《蔣經國總統檔案》與蔣氏家屬所保存《蔣中正日記》; 及史政單位所收集或保存之蔣氏相關資料,如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總裁檔案》、《會議記錄》等為主。此外並參閱相關當事人留存之資料,如張群之《中行廬經世資料》,邱昌渭往來函電,張群、吳忠信、徐永昌、閻錫山、居正、胡宗南、丁治磐、雷震等日記,以及李宗仁、黃旭初、程思遠、蔣經國等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