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or Economics
Billions of government dollars, and thousands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NGOs, are dedicated to helping the world's poor. But much of their work is based on assumptions that are untested generalizations at best, harmful misperceptions at worst. Abhijit Banerjee and Esther Duflo have pioneered the use of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 Work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supervised by the Poverty Action Lab,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dozens of countries. Drawing on this and their 15 years of research from Chile to India, Kenya to Indonesia, they have identified wholly new aspects of the behavior of poor people, their needs, and the way that aid or financial investment can affect their lives. Their work defies certain presumptions: that microfinance is a cure-all, that schooling equals learning, that poverty at the level of 99 cents a day is just a more extreme version of the experience any of us have when our income falls uncomfortably low. This important book illuminates how the poor live, and offers all of us an opportunity to think of a world beyond poverty. -
从西潮到东风
《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4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主要内容: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从来都是西方人唱主角,哈耶克、凯恩斯、弗里德曼、熊彼特……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济学大师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西方世界的阵营。 30年前的林毅夫也正是怀着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比崇敬的心情远渡重洋,正像他在本书中所爆料的那样,就像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那样,他过去总相信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一部秘典,只需学会,就可以帮助自己的祖国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昌盛。但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当他满怀信心准备奉献所学到的前沿知识,来帮助政府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时,却发现他在国外学到的那一套逻辑严谨,看似完美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看起来毫不适用。 究竟是经济学理论出了问题,还是各个国家的发展思路出了问题?这是这么多年林毅夫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条件经常不同于发达国家,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容易产生“淮南为橘、淮北未枳”,甚至是“好心干坏事”的结果。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国家的现实,独立构建理论,提出与时俱进的,能推动国家的现代化的政策措施来。 “西潮”的核心经济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而林毅夫提出的“东风”理论则超越了凯恩斯主义。 可以说,林毅夫的这部作品是引领创建具有发展中国家或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开拓性作品。阅读此书的读者也一定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切身感受――在发展中国家,“西潮”已经背离了发展的实际。在林毅夫的引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从西潮到东风”即使不是就在眼前,也已经为时不远了。 读者对象:对中国经济、全球经济感兴趣的读者。 -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2007年出版,集中了诺顿教授和西方以及中国国内对中国经济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持,全面描述和评价了中国经济,不但填补了国际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空白。该书中文版的出版也填补了国内出版界关于中国自 1949年以来的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空白。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两大变迁,一是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一是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产业经济。前者是所谓的转型,后者在经济学的术语中被称为现代经济增长。转型是为了改变不久前在中国延续了二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增长是为了改变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经济。因此,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增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首先对中国经济的资源约束、传统农业作了简单介绍,然后阐述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为了从传统经济中挣脱出来所作的成功或者失败的努力,包括建立计划经济的努力,从而为读者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制度转型和经济增长建立了基础。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的副标题是转型和增长。而转型又是为了增长,所以《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的重点是中国经济增长。除了第一篇“历史遗产和资源禀赋”用两章专门讨论转型外,本书把中国的制度转型放在经济增长的大框架里论述,既突出了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也突出了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样的写法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七篇中,除了第一篇介绍背景和第七篇结论外,第二篇以人为关注的中心,说明中国的增长模式。作者从中国的人口状况和人口政策、劳动力状况和劳动政策、经济增长对中国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三方面论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并对此做了肯定的评价。从第三篇到第六篇,作者分别阐述了中国的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对外经济和财政金融。在这四篇中,作者一方面分析了这些部门的转型过程、转型措施,一方面说明了它们的增长和发展过程与态势。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的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对21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作了全面阐述和系统介绍。这是国内读者非常需要、而国内学者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集体完成,质量又难以保证)。同时,《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从外国人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在许多问题上又能够给国内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由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作序。 -
好的资本主义坏的资本主义
自熊彼特之后无可辩驳的创新领域的思想导师威廉•鲍莫尔的最新力作 吴敬琏作序 柳传志推荐 美国会不会像历史上那些强大的帝国一样,注定在可预见的未来停滞或衰落? 标榜资本主义典范的美国如何才能继续引领全球经济? 资本主义是一以贯之,还是形式多样? 企业家型、大企业型、国家导向型和寡头型,孰优孰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亲身体会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全球化还让我们有了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不仅对政府,对我们企业,也很重要。 柳传志 联想控股集团总裁 《好的资本主义,坏的资本主义》一书让我们了解到资本主义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按照书中的说法,有些资本主义形势明显优于其他形式,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能带来增长和繁荣的企业家型资本主义;至于其他形式最好能避而远之,因为它们会导致停滞。这种关于国家财富的新观点将为所有国家(从最富裕的国家到最贫穷的国家)的经济政策提供指导。这是一部富有胆识且充满突破性思想的著作。 乔治•阿克洛夫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 仅仅一个世纪以前,美国人的平均购买力只有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是什么促使了经济的增长?又如何将这种增长维持到下个世纪?为什么说经济增长对一国提高其公民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为什么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经济增长并非常态,而经济不增长反而是容易出现的现象?如何能够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移植到至今仍在贫困中挣扎的国家?本书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有不同的形态,而不是像很多观察者错误地认为的那样,资本主义只有一种形态。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概括了四种不同形态的资本主义:寡头型、国家导向型、大企业型和企业家型。这些不同的资本主义形态有不同的制度和规则,而制度和规则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机制,推动或阻碍企业家们的创新活动,进而使有的资本主义对增长而言是“好的资本主义”,而有的是“坏的资本主义”。 -
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总结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了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了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中国经济专题”是林毅夫教授在北大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课程开设于1998年,到《中国经济专题》成书时正好十年,累计听课人数已上万,课程以其前沿理论与本土化关注的完美结合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并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当之无愧地被评选为北京大学精品课程。《中国经济专题》虽名为专题,实为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一个系统阐述和解析。 《中国经济专题》是林老师在北京大学教学生活的一个小结,就像他在前言中所说的:“盼望此书的出版能和已上过这门课的同学们重温当时上课的情景,也盼望能通过这《中国经济专题》和未能上这门课的同学们进行思想的交流”。虽然事务繁忙,林老师却从不吝惜自己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同一研究中心的姚洋教授说过:“林老师特别喜欢讲课,他可以连续讲4个小时,不停顿的,如果不是学生饿了的话,他可以从下午一直讲到晚上。”林老师言传身教的不仅仅是他的学识,还有他的理想。他希望学生有高远的抱负,有胸怀天下的志向。他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到国家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他在书中有这样的感叹:“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陶陶!” -
增长的极限
这本最初写于1972年的经典之作,曾因论点“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引起激烈争议。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本书一版再版,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其价值,低碳经济、生态足迹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 在历经三次改版后,本书更大的价值也正为人们所接受,即增长应被视为广泛的,并不局限于地球和经济,我们自身的心智、所从事的各类活动,如投资等,无不有此追求。而这些行为模式也有其可能的极限和过冲。至此,本书再次成为挑战现有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必读之书,是系统思考方面的典范之作。 所有对未来、人类行为、思维方式保持开放心态的读者,都不可错过这本经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