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春
春日最早的迹象是一种抗议之声,那是冰融化时的水声。
1913年的莫斯科,印刷厂老板弗兰克的妻子内莉突然离开了家,抛弃了他们的三个孩子。相比即将到来的大变革,弗兰克的生活提前陷入混乱:托尔斯泰的虔诚信徒塞尔温、豢养熊崽的俄国商人库里亚金、携带枪支私自潜入印厂的学生沃洛佳…… 弗兰克穿梭其间,试图妥善解决所有问题,却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内莉究竟为什么离开?这一系列变故又因何而起?谜团延伸,直到早春来临,莫斯科全城的屋子都敞开了窗。
————————
★ 入围布克奖短名单!年近六十才开始文学创作,朱利安·巴恩斯、乔纳森·弗兰岑、A.S拜厄特的文学偶像,“简·奥斯汀继承人”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写给俄罗斯的一封情书。
★ 机智、幽默的英国文学与深刻、痛苦的俄国文学一次完美的融合。
★还有谁会在一部以革命前的俄国为背景的小说中,以一个人物从将要有行动发生的地方逃跑为开头呢?
★这就是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尘世的和灵气的,充满着问题和裂纹,绝望的并且涌动着要冲出瓶口的伤害。这将不是一个普通的春天。
★特邀作家顾湘为本书创作封面,与《无辜》《离岸》《书店》《蓝花》《天使之门》构成作者最全系列,让读者全方位体会到佩奶奶的经典魅力。
————————
《早春》让人惊喜,也可谓是一部力作。作者像变魔术一般,将这座正在稀里糊涂地经历巨变的城市创造了出来,笔下满是生动且惊人的细节:有着肮脏的地下作坊的狭窄后街;拥挤的市场和火车站;供商人喝茶和伏特加的喧闹的俱乐部;被碎冰和垃圾堵塞的浩瀚的黑色河流。
——《伦敦书评》
这部小说写得非常好,有几分像是巴尔扎克的那种好,也类似巴尔扎克,将生活视作一出人间喜剧……无法否认,菲茨杰拉德总能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
——《文学评论》杂志
她笔下的人物在对话中满是不合逻辑的推论,论述起爱情与宗教来总说不到点子上,就像人们真实的交流。在她那些作品中,所有的群体都栩栩如生,就像职掌记录的天使全知全见,将人们的抱负与懊悔仔细地记录下来。
——《星期日泰晤士报》
-
穿越
★当代世界经典作家之一、“海明威与福克纳公认的继承者”,科马克·麦卡锡必读之作。
——科马克·麦卡锡迄今共写有十多部作品,获奖无数,“边境三部曲”是他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天下骏马》曾获199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2006年《纽约时报》评选“the best American fiction of the last 25 years”,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名列第二,此书也被誉为20世纪百部优秀英文小说之一。2007年,他凭借小说《长路》获普利策小说奖。科恩兄弟根据麦卡锡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老无所依》,获得四项重要奥斯卡大奖。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经典“边境三部曲”之核心篇,一部穿梭于自然、历史、社会和善恶之间的思辨巨著
——继《天下骏马》的巨大成功之后,一个作者要如何超越自己?对于麦卡锡来说,答案就是:写出一本更加丰富精彩的作品,《穿越》。他对自然和动物那渊博卓然的见解、浑然天成的描述,都指向这部沛然有力的作品。十六岁的少年比利·帕勒姆第一次穿越边境,试图将一头受伤的母狼送回它墨西哥的故土,却被迫亲手射杀母狼,以保留它的尊严。待他返回美国家中,迎接他的却是满目废墟,原本和美宁静的生活皆毁于流浪打劫的印第安人之手,他和弟弟决心孤注一掷,追回家中牧场被人盗走的马匹,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穿越之旅。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比利独自回到美国,后又收到弟弟的死讯,他再度穿越国境,将弟弟的尸身从墨西哥迁回美国,安葬故土。
在惊心动魄的故事间歇,穿插着比利一路结识的各种各样的人与故事:教堂中老人梦呓一般的独白、路边小屋盲人屋主惨烈的人生历练、流浪马戏团的反复出现、吉普赛人受托打捞失事飞机的荒唐经历……它们如同梦境的碎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着人生的奥义。
本书为“边境三部曲”第二部。
《穿越》的故事发生在《天下骏马》之前,1930年代的新墨西哥州边境地区,16岁的少年比利·帕勒姆和弟弟博伊德随父母在这里经营着一片牧场。他和父亲设下的捕兽夹抓获了一只母狼,比利骑马巡视时发现了她的落网,决定送她回归墨西哥山区。于是有了这场穿越边境的旅程。
比利将母狼带到了墨西哥,却被边境小镇的当地势力强行扣下。他亲手射杀了母狼后在山野间漫无目的地流浪,返回家中时却发现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他和弟弟决心找回属于他们的一切,然而正如书中所说,一个行动的后果和一个人的意愿经常是不一致的。
-
幽灵备忘录
从侦探小说中出发的他遇上从情感小说中出发的她
在元小说游戏迷宫中开启奇妙的文学之旅
编辑推荐
★作为青年新锐作者,王陌书拥有村上春树般的想象力与世界视野。曾获两届林语堂文学奖,作品受到余华、朱天心等作家赞赏。
★文字风格清澈、富有想象力,在虚拟世界中寻求一种高于现实的真实。
★《幽灵备忘录》拥有精心设计的结构,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场游戏。在两条对称 交错的类型小说之间,作为幽灵的作者进入作品观察推理,用元小说的手法解构传统类型小说,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卢鱼作为一名私家侦探,碰上知道背后有人在跟踪的罪犯,出现在发生谋杀但又找不到凶手的别墅中,为了调查宠物猫遇害的真相而参加猫的葬礼……
言语作为一名插画师,被男友放鸽子之后碰到被女友放鸽子的男人,接听到多年未联系的双胞胎姐姐的一通电话,和警察谈论自己构思的小说……
从侦探小说中出发的他,卷入一件件离奇的案件;从情感小说中出发的她,陷入一次次情感纠纷。他和她一点点接近对方,迎来属于两人的共同结局。
侦探小说与情感小说的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结局?
名人推荐
我只是觉得对于年轻的作家来说,应该去尝试各种不同形式的写作,写作其实就是发现自己究竟拥有了什么,不多走几条路很可能不知道自己拥有的财富有多少。
——余华
他早已习得以文学的方式,看待眼下生存的现实世界。在这一点,他非常成功。
——朱天心
-
民谣
“我坐在码头上,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
时间拨回至一九七二年五月。依水而生的江南大队,漫长的雨水终于停歇,麦子发酵味道笼盖村庄,暗潮涌动于日常。码头边,十四岁的少年等待着了解历史问题的外公,江南大队的人们等待着石油钻井队的大船,然而生活终以脱离人们预计和掌控的方式运行。少年在码头边左顾右盼,在庄舍与镇上间游走返还,在交织缠绕的队史、家族史间出入流连。他于奔跑中成长,于成长中回望,回望里,记忆发酵,生长。历史老树的黄叶,一片片落入《民谣》的故事和人物,飘扬,旋转,飞翔。
作者王尧为其首部长篇《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与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这里有故事,但波澜不惊;它从历史走来,也脱胎于每个日常;散曲民谣中包裹着唱不尽的人事变迁与世情冷暖。《民谣》铺写一个少年的成长精神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它以个体细微纤弱之小记忆,呈现时代的宏阔酷烈。
【编辑推荐】
1.学者王尧长篇小说处女作震撼问世
多位作家、评论家一致推荐:莫言亲笔题写书名,苏童、麦家、程永新、王春林、程德培盛赞,阎连科万字长文荐读。王春林:《民谣》像金宇澄《繁花》一样,是典型南方写作的范本案例。程永新:到《民谣》,王尧已获得一个真正有汉语之子的地位。张学昕:《民谣》属于静默于壶中的乌托邦,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被煮沸的乌托邦。
2020年甫一发表,旋即入选多种年度榜单:2020收获文学榜长篇小说榜、《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度文学排行榜、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0 年度长篇小说。
评论界空前热议,主流刊物《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文学评论》推出评论专辑。
2.王尧是谁?二十年磨一剑,他从长江学者到“汉语之子”,引起文学圈惊叹
王尧,作家,评论家。苏州大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对长篇小说心怀敬意的学者王尧,一直在寻找自己经营的理想方式。二十年磨一剑,2020年,王尧推出长篇小说处女作《民谣》,引起文学圈震撼。“我可能因为这部小说成为小说家,不再是批评家了。现在写小说就是小说家,写散文就是散文家,写诗就是诗人。我庆幸,我赶上了这么容易命名的年代。”
3.《民谣》写了什么?一个少年的成长心灵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重寻民谣习得的年代,那是记忆的原点。
王尧为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他把自己的文学理想、文学追求、文学实践都揉进了《民谣》里,借此完成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水乡迢迢,且歌民谣。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重寻民谣习得的年代,那是记忆的原点。
他以故事中人和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或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
《民谣》融贯作者的创作理念:历史是故事,人物是细节,以小人物的历史诠释历史的破碎光影,以毛茸茸的细节探触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以个体细微纤弱之小记忆,抵挡时代宏阔酷烈之大记忆,重返历史瞬间。
“这二十年我自己变了,我想象中的人物、事件和笔下的人物、事件也变了,我唯一没有犹疑的是我总想在一个历史时段的叙事中完成对自我的批判,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呈现‘我’或‘我们’被历史塑造的真相。”
4.《民谣》写得怎样?一个丰厚而异质浓厚的多元体。《民谣》“重建了小说之根基,推开小说革命之门窗”。
2020年,在郁达夫文学奖的评审会议上,评论家王尧提出新“小说革命”的命题,引起文学界强烈反响,而《民谣》也可看作是作家王尧对新“小说革命”所做的文学实践。《民谣》堪称一个丰富而异质浓厚的多元体:它用语言挽救语言,以记忆之纤维充盈文本,以个体记忆私化历史。
阎连科认为:“《民谣》重建了小说之根基,也推开了小说革命之门窗,在整个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它像贝聿铭在卢浮宫直立起的那座现代金字塔,是传统之入口,亦是现代之出口,而每一个从那入口、出口进出的人,爱与不爱大约都要在那驻足观望一阵子。”
5.如何阅读《民谣》?考究的作品纹理,丰满的文本枝节,创造性的写作框架,王尧以里程碑式的文学实绩,呼应庞大写作野心。
一、文体结构上,全书分为四卷和杂篇、外篇,借鉴《庄子》内篇、杂篇、外篇的篇目结构,赋予文本更高的文学延展性和阐释空间。
二、语言风格上,《民谣》既可看作典型的南方写作的范本案例,纡徐宛转中有盎然水意,又将语言肌理摸得透彻入骨,形成绵密雅致的丰厚文本。
三、叙述技巧上,少年到中年的多重视角切割,学生到知识分子的多种身份转换,建构文本到解构文本的多维叙述尝试,以具体而微的个人成长史角力宏阔酷烈的时代命运,重新探索自我与历史的关系,体现了小说以小搏大的磅礴野心。
-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
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讲述独裁国家的破碎生活
三十二个场景里的罗马尼亚往事
♝内容简介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情节架构方式,诗化的语言,使得小说 略显散漫,不过透过凌乱、散漫和隐晦的文字表层,是作者深沉的况味。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精准的意象,简练的文字,精准刻画了罗马尼亚当时的生活氛围,媲美电影《窃听风暴》。
◎ 在风雨飘摇的罗马尼亚,一对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她们的友谊因为后者的男友而陷入危机,阿迪娜每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卧室的狐狸皮尾巴短一截……
♝媒体推荐
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
——《大西洋月刊》
叙述有电影般的强度……简短的短句不断积累、重叠,整体上形成一部嘈杂的交响乐。
——《泰晤士文学增刊》
赫塔·米勒的语调中包含着忿怒之气,在书页上震颤。
——《波士顿环球报》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
晚安,高漫妮
◆ 畅销书《82年生的金智英》作家赵南柱成名作,比肩《寄生虫》抒写变革时代笑中有泪的小人物生活史!!
◆ 编剧、著名书评人史航,著名作家、“龙城三部曲”作者笛安暖心推荐!
◆ 2021“夜读”必备枕边书!每天晚上,请对今天努力生活的自己道一声温柔的“晚安”!
【关于本书】
小说通篇以主人公高漫妮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她以及她的家庭在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汉江奇迹”30年中所经历的人生百态。
曾经梦想成为体操选手的高漫妮女士,在36岁这一 年被公司解雇,又因为未婚、无存款、无房,和生活在首尔S洞平民区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在无业的日子里,高漫妮在家中 和父母产生摩擦、冲突,在街上无所事事的闲逛;又遭遇S洞拆迁,自家卖房搬离首尔住到临近的乡下等平凡人的琐碎小事。这些经历的事件,触动了高漫妮对过去的回忆。
在高漫妮的回忆中,父母亲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立体,同时构建起了高漫妮原生家庭的全貌——母亲生在富裕家庭,漫妮外公花费巨资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母亲偏偏“脑子缺根筋”喜欢上在学校修路的贫苦父亲,大一怀孕退学和父亲组成家庭,命运急转直下,但无论把自己武装的多市侩,本质依然善良;父亲没背景、没学历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性善良、沉默寡言、自尊心强,不愿卑微地在工厂做工,一个人经营一家小吃店,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高漫妮的形象则是通过她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反思,立体地展现出来。贯穿回忆始终的是两件事——9-11岁顶住同伴放弃、同学霸凌、起步过晚、家庭贫困等不利条件坚持练习体操,但最终因自卑、怯懦放弃体操;所处平民区居住条件差,生活触及人类生存底线,暴力拆迁、暴力拒拆等事件。
半生一事无成的高漫妮在回忆中,反思了贫穷与富有的矛盾、生存与梦想的牵绊,找到了维系生活平衡、收获平安喜乐的人生真谛。
生活虽艰难,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贯穿始终。
【专家媒体评论】
我很高兴认识了高漫妮小姐。因为她了解生活的千疮百孔,但她没有怨恨。她凝视自己差强人意的人生时,总维持着一种友好的礼节。我认为这样的礼节是珍贵的。
——著名作家、“龙城三部曲”作者笛安
“黄山伐青年文学奖”的故乡为论山,百济末期的阶伯将军与五千军队的殉国事迹,教导了后代关于忠节的真谛。第二届得奖作品《晚安,高漫妮》运用隐喻的方式,呼应了黄山伐所象征的意义,也就是“如何展现忠节才能超越时空”。这也就是说,忠节的真谛在于守护拥有善根之人的梦想与爱的价值。就这个层面来看,“黄山伐”至今仍是场未分出胜负的斗争,而《晚安,高漫妮》的温暖与诚恳证明了这点,它以内在的真实性,跳脱了成长小说的窠臼。
──朴范信(小说家)
所有人都曾经历过成长的时机点,那就像伫立在铁道平交道般,虚无缥缈又惊险万分。心溃堤了,希望落空了,于是带着绝望感紧紧闭上眼睛。然而,《晚安,高漫妮》却很温暖。它为什么能够做到这点呢?原因就在于它用了均衡且细腻的手法来描述成长的过程,而一旁的人则将每一个细腻的瞬间都看在眼里。立场确立之后,再次摇身化为温暖人心的文字。这位作家不仅让我想和她一同回顾过去,同时也想和她一起展望窗外的风景。
──金仁淑(小说家)
《晚安,高漫妮》是一部唠叨啰嗦的小说,它诉说的是曾经梦想成为体操选手的高漫妮,如今成了一个36岁的无业游民,不满地嘟囔着关于自己、家人和世界的故事。不过,这些嘟囔不具任何恶意,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插曲与插曲之间,没有对于某人的嘲弄、蔑视或幻灭,而是隐藏着对那些赶不上世界的速度、远远落后之人的爱,与他们站在同一阵线。也因此,我们能够围坐在老旧狭小的房间里,带着观看某人做出连续两次前滚翻的心情阅读这部小说。就算撞上墙面,也只要一同拍手大笑,把对方扶起来就行了,这件事没有必要谩骂,也毋须感到挫折,这正是得以让我们合力搬动墙面的方法。在嫌恶与蒙羞成为日常风景的今日,这部小说以最为顽强又最具爆发力的姿态向我走来。
──李起昊(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