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证法的历险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梅劳—庞蒂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1955年出版。全书除前言外,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斯·韦伯的哲学思想;第二章论述由卢卡奇创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章阐述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立的列宁主义;第四章论述“共产主义哲学中的二律背反”与“行动中的二律背反”;第五章评论萨特靠近共产党的激进立场。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本书不是要在政治基础上,而是要在政治哲学的基础上罗列经验。”即从政治着眼,考察本世纪以来辩证法思想的历史演变。书中通过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来揭露“今天的共产主义”“抛弃了什么,对什么退让了”,从而阐明作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推崇和对列宁主义的仇视。在本体论方面,作者否认物质的客观性,认为物质不是指存在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而是仅仅指作为实践支撑点的物质,似乎离开实践,物质就不存在,只是抽象的“形而上学”。否认辩证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仅把辩证法归结为主客体关系,而且宣称辩证法“就是连续的直觉,就是对有后果的历史的持续阅读”。自然辩证法“只是在一种次要和派生的意义上”才存在,它是恩格斯从黑格尔那里接受来的“冒险主张”和“最经不起推敲的部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所谓“历史惰性”,正是由于把辩证法归于物质而造成的。在认识论方面,作者把主体性的“痛苦关系”看作“大体近似的”实践,但认为实践并不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而是一种和阶级意识等同的东西。实践是“无产者的共同境况”,是“一种柔软的可以变形的体系”,“力学中的一种虚拟的矢量,一种祈求,一种状态的可能性,一种历史选择的原则,一种存在的草图”。书中指责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独断论”、“形而上学”、“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在政治上的极权主义”。在历史观方面,作者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认为历史的发展变化不存在绝对真理,全是偶然性的堆砌,认为革命发生并不是历史的客观必然产物,并且把革命和专政对立起来,主张只要民主,反对专政,公开鼓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该书出版后,曾受到法国共产党的批评。 -
生存哲学
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是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者之一。本书以三篇简短的讲演,概述了作者生存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作者通过对存在问题、真理问题,以及现实问题的阐述,主张比本原上去观察现实,通过内心行为去把握现实。在法西斯统治危及人的生存的时刻,以纯哲学的语言发出了注重人的生存、强调人的自由的呼声。 -
尼采(全二卷)
《尼采》——我们用这位思想家的名字作标题,以之代表其思想的实事。 实事,即争执,本身乃是一种争辩。让我们的思想去探讨这个实事,让我们的思想去期备这个实事——这个目标构成了眼下这本书的内容。 本书原为作者1936年至1940年间在弗莱堡大学做的讲座,又附加了若干篇论文。这些论文作于1940年至1946年之间。它们是对一条道路的扩建,而当时尚在行进中的各个讲座就在这条道路上为争辩开路。 讲座文本现在是按照内容编排起来的,而不是按课时顺序。但讲课特征仍旧保留下来了,包括无可避免的冗长的陈述和复述。 作者有意地经常从尼采著作中采取同一文本予以多次探讨,当然往往是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此类文本也许已经为一些读者所熟悉,甚至是被清楚地认识了的,之所以也保留下来,是因为在每一个已被认识的文本中都还隐藏着值得思想的东西。 文中所作的重复言述乃是为了一再重新去深思若干规定着整体的思想。至于这些思想是否、在何种意义上、以何种广度保持为值得思想的,这是要通过争辩来澄清和裁定的。对于讲座文本,作者删去了一些常见的语气虚词,化解了一些复杂的句子,模糊不清处作了说明,错讹处作了更正。 但成文付梓后,也就失落了口头演讲的一些长处。 总体上看,本书意在审视作者从1930年以来直至“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发表于1947年)所走过的思想道路。因为我在此期间付印的两个短篇演讲稿“柏拉图的真理学说”(发表于1942年)和“论真理的本质”(发表于1943年),早在1930年至1931年间就已经完成了。拙著《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初版于1951年)收有1936年至1943年之间写的一篇论文和几篇演讲稿,它们只能间接地让人对这条道路有所认识。 如果有读者亲自动身踏上了本书所走过的道路,那他也许就会看到,与“尼采”这个实事的争辩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经典通读》中的一本,《经典通读》是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
从存在到存在者
从本质上说,存在是奇特的,它撞击着我们,如黑夜一般,将我们紧紧地裹挟,令我们窒息,痛苦万分,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它就是存在之恶。如果说,哲学就是存在之诘问,那它就已经意味着对存在的担承。如果说,哲学不仅仅是这个诘问,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个诘问,而不是去回答它。超越存在之诘问,所得到的并非一个真理,而是善。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 从1947年至今,书中那些由中心主题il y a衍生而来的叙述,甚至完成这些叙述的结论,都一直在各自层面上保有其意义。然而,某些言说可能过早地阐发了il y a概念可能的拓展。因此,请允许我们指明那些经过拓展至今都还能引起我们重视的要素,如作品第一章中作者对其尝试着进行了现象学分析的懒惰、疲惫、努力。它们都被il y a形式的存在(etre)打上了冷漠、恐怖而又挥之不去的烙印。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il y a本身的描述,以及对其非人的中性(neutralite)的反复强调。克服这种中性的途径就是实显(hypostase),可以说它令比否定更强大的存在(etre)臣服于诸存在者(etres),令实存(existence)屈服于实存者(existant)。《从存在到存在者》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在试图趋近这种实显,这种“置放”(position)。 -
存在主义
从美国世界出版公司1956年版译出。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个标签,它标志着反抗传统哲学的种种逆流,而这些逆流本身又殊为分歧。拒绝归属于思想上任何一个派系,否认任何信仰团体的充足性。存在主义是一种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感受,在历史上随处都可以辨认出来,只是在现代才凝结成坚定的抗议和主张。本书收入了不少原著,什么是存在主义?自己拿主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