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异
本书收录了西班牙著名的建筑师与理论家伊格拉西·德索拉一莫拉莱斯在过去廿年间所发表的十篇文章。其中有一些是先前未被翻译成英文的文章,而且作者也特别为英文版的发行写了一篇新的导论。 面对当代艺术与建筑,伊格拉西·德索拉一莫拉莱斯认为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描述目前的实践;他反而强调如何清楚地说明由对比、多样性与张力而形成目前的动态性。 在理论基础上,伊格拉西·德索拉-莫拉莱斯打破正统的方式同时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德勒兹的后结构主义中获得启发。由于结合这些哲学的遗产使得他不必与古典人文主义产生关联,也无须宣告客体之死,便能够重新唤起人性的主体。他对艺术与建筑所作的探讨,尤其是回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发展.激发他着手设计、筹划。并且最后建立了主体性如何在现代主义中发展的谱系。所得到的成果是以极具煽动性的方式建构了一种流动的“地志”。清楚地呈现而非描述我们目前的艺术与建筑生产所基于的这片动摇的地平面。 -
哲學是什麼?
「奧德嘉‧賈塞特是尼采以後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Albert Camus 西班牙大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當年用他宣揚哲學思想的利器「演講」,征服了一般大眾渴求哲學的心靈。本書即是作者的演講集,共分十一講,分別討論當今的哲學、哲學的萎縮與擴展、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關於宇宙的知識、哲學的需要、理論與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實、主體性之發現、哲學的根本改造、新實在的新觀念、生活的範疇與命運和自由等。 奧德嘉認為追求真理永遠是場冒險,一種觀念上的冒險。今日的哲學與上個世紀人們對哲學的看法很不相同,這表示真理在改變。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否定真理的價值,真理本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真理的歷史是在一特定時間為特定的人發現,讓真理具備了歷史的面向。 奧德嘉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宇宙間的基本實在。「思想」即是生活,因為思想是我以某種形式與世界發生關係。生活就是無時無刻不在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過程。生活是即將出現的未來,是那尚未成為過去的東西。當人們不斷在受限制的環境中做出抉擇,表示生活已在創造自己的命運。 關於哲學,關於生命,關於生活,關於愛…… 奧德嘉‧賈塞特說: 生命既是一種宿命,同時也是一種自由;生命代表著受到限制的可能性,雖然它受到限制,但它仍是一種可能性,它是開放的。 我們不要認為命運限制了我們改進自我生活的機會,因為生命之美並不在於命運是否與我們站在一起,而在於接受挑戰,並從命定的形式中活出崇高的形象,這其中的優雅,才是生命之美的所在。 我們的生活是種決定的過程,因為生活是在毫不封閉而且充滿機會的世界中發現自我的過程。 哲學活動乃是特殊的生活形式,它預設生活的存在,我之所以從事哲學活動,是因為我好奇宇宙的本質,而該好奇心則是來自於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欲望,那是種總是指向自我的欲望,而且也可能是總是迷失在自我之中的欲望。 理論思考與哲學沉思根本就是一種愛的行為,在這種愛(與欲求不同)的活動中,我們試著從對方的內心角度體驗生命,我們為了其他事物而捨棄自我的生活。 愛情宛如以圍巾蒙住眼睛,好似他們原本可以看見但卻因為蒙蔽而無法看見。然而,愛情的奇特之處並不在於它是盲目的,愛情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眼睛,也根本不曾有過。 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並不是不知道(那其實是很正常的),而是不願意知道;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是當有機會可以知道卻選擇不尋求答案。無知本身不會導致人們拒絕尋求答案,唯有自以為知者才會如此。 -
艺术的去人性化
简介: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是一位将理论提升到艺术层面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这部关于艺术、美学的经典之作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文中闪烁的真知灼见,由奥尔特加用诚恳、谦逊而略带戏谑的口吻娓娓道来,没有故作高深的辗转呻吟,只显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风度、入木三分的见识和眼力,以及客观、缜密的逻辑推理。文中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思潮,为读者指明了一条品味艺术实质之路,并对现代人类的境况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时至今日,“艺术的去人性化”仍是现代艺术批评史上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源头。 导读: (奥尔特加)是尼采以后最伟大的作家…… ——阿尔贝·加缪 新艺术将观众分为两个群体:懂的人和不懂的人,也就是说艺术家和非艺术家。新艺术是艺术化的艺术。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经由奥尔特加这么解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艺术总是充满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表现手法,为什么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总是不停地向我们传统的艺术理解力挑战。 ——周 宪 -
大众的反叛
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被视为l7世纪以来西班牙最重要的哲学家,《大众的反叛》是奥尔特加最负盛名的著作,出版后一时好评如潮,《大西洋月刊》甚至载文评论说此书之于20世纪,一如《社会契约论》之于18世纪,《资本论》之于19世纪。奥尔特加认为大众反叛的根源之一就在于欧洲的衰败与没落,但他对一战以后喧嚣一时的“西方的没落”——也就是所谓的“欧洲的没落”——这一悲观论调颇不以为然。对此,他展开了详尽的分析。《大众的反叛》全书分为两大部分,这两个部分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在第一部分中,奥尔特加对“大众的反叛”这一时代特征做出了诊断与剖析;在第二部分中,他将“大众的反叛”由欧洲国家内部推延至整个国际领域,由“大众人”转而分析“大众民族”。 -
跑出巅峰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节奏,有些人适合跨大步,有人喜欢碎步跑;有人抬头挺胸、有人低头冲刺;最重要的,是找出什么最适合自己,而我跟教练一起找出属于我的跑法:那就是在大自然里,跟着土地的脉络纹理奔跑。” 拥抱胜利、或者在奋斗中死去……让你的敌手受苦,击败他们!竞赛的本质就是自私,只有自私才能让你撑过那些艰难的时刻、知道如何对抗……初次阅读这样的句子,让人诧异这样强硬的句子出自于一个看似害羞寡言、出身乡村山林间的年轻选手。其实马拉松竞赛远比我们想的更具策略及心理战要素。除了体力的严苛要求,观察敌手动态、、选择何时加速杀出重围,能给竞争对手最大的心里震撼,让他们从此放弃夺冠的希望。有野蛮求胜的渴望、也有关怀人与自然的省思,这些冲突的面向让他的故事更加吸引人。 【编辑推荐】 小编身单力薄,从来没有跑过马拉松,甚至之前也并不了解Kilian 这个人,但却深深的被这本书里的故事吸引,被他的耐力震撼,被他的想法激励,对他的人格魅力着迷。 他对跑步的热爱,是一种生而带来的力量,就像这本书的英文原名那样简单而又直接:run or die 。他把比赛的过程写得那么的惊心动魄,让你跟着一起紧张起来。在那些耐力跑的漫长时间里,对心理素质的考验,却又非常的似曾相识。每个人都会有过那样的艰难时刻,贪恋温暖,想要放弃,承受不了压力和恐惧;而Kilian他的整个故事告诉你:你可以! 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重点不在于瞬间的发力,是长久的坚持。真正的极限,让我们继续努力的,跨过那个临界点,真正让我们实现梦想的,不在于身体,而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动力,在于拼上性命都想把梦想变成现实的那份饥渴! 非常可贵的,Kilian也是一位非常好的作家。整本书的书写非常流畅,牵动着你的情绪跟着一起激涌奔突,也不时来点搞笑放松。 在忽然心生厌倦,想要犯懒的时候,看一段这本书,就仿佛跟着奔跑的Kilian一起,肾上腺激素袭来,为梦想进入战斗状态! -
大众的反叛
《大众的反叛》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是“大众民主”正在成为欧洲政治生活主导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公众逐渐取代传统的社会精英而成为欧洲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支配力量,其话语也逐渐具有强势话语的特征。在另一方面,当时的公众缺乏必要的政治训练和理性涵养,表现出力有不逮的情况——诸如易受短视的功利心驱动、轻信政治投机家的承诺、对公共利益的冷漠等等。 这一切,都被奥尔特加敏锐地察觉到了。在《大众的反叛》中,作者对正在崛起的“大众民主”可能导致的“多数人的暴政”怀有深深的恐惧,虽然现代社会的技术让公众具备了支配的能力,但是否就有这样的资格呢?是否应该存在着一种克制的力量呢? 《大众的反叛》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奥尔特加对“大众的反叛”这一时代特征作出诊断与剖析;在第二部分中,他将“大众的反叛”由欧洲国家之内推延至整个国际领域,由“大众人”转而分析“大众民族”。 作者在书中讨论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如何有效避免公共灾难有巨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