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曙光
库尔特·品图斯的《德国表现主义经典诗集:人类的曙光》在1919年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极大关注,仅在1920年就再版三次,如编者品图斯(Pinthus)所言:“出版商和编者原本只是谦虚地希望通过此书为表现主义开辟一条小巷,却突然间为这一诗歌运动打开了一条康庄大道。”它不仅成为德国表现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成为德国文学史上被研究和引用得最多的诗集之一,更被一些学者视作二十世纪诗歌的奠基之作。这本诗集成为人们了解德国表现主义诗歌或现代派诗歌的重要文献。整部诗集分为“崩塌与嘶喊”、“唤醒心灵”、“召唤与反抗”以及“热爱人”四个篇章。这部被品图斯称作“精神交响曲”的诗集以其立体的、缺乏逻辑和因果关系的联想,碎裂的语言以及扭曲或残缺的形象彻底背离传统的审美取向,表达了表现主义青年面对工业化和大城市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生存所产生的挤压、面对人类的自我毁灭而怀有的恐怖预盛、绝望与无助。他们期冀从黑暗的现实中走出.投入到他们自己创造的未来的黎明,并在那里得到救赎。 -
忧伤动物
“人生中最可能错过的就是爱情”。当他用温柔的声音说:一只美丽的动物,她瞬间知道,这是她迟来的青春之爱。在她已不年轻,亦未年老时,她遇见他。一个东柏林的古生物学家和一个来自乌尔姆的昆虫学家,在柏林自然博物馆布氏腕龙骨骸下相遇,开始了一段爱情。那时,柏林墙刚刚倒塌。 书名“忧伤动物”(animal triste)取自拉丁语名句:相爱之后每个动物都忧伤不已(Post coitum omne animal triste est)。 《忧伤动物》是莫妮卡·马龙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也是获得反响最大的作品。 -
青春的烦恼
本书的诗歌是海涅青年时代的作品,深受德国民歌和浪漫派诗人近似民歌的诗歌影响,风格纯净、质朴;语言简单、明快;韵律严格、优美;形式多样,既有精悍简洁的短诗、气势宏大的长诗、组诗,也不乏格式严格的十四行诗;内容以爱情为主,主要表现的是失意的爱情,字里行间充满陶醉、失望、伤心、忧郁、怨恨和无奈;既抒情感人,也饱含讽刺和批判。 -
现代市民史诗
19世纪的德语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张力。理想主义与物质主义、理想主义与现代工业化的对抗力量,在19世纪小说中通过艺术审美手段保持了一种平衡。 本书对19世纪德语小说的分析和解释,主要从文本细读出发,以文学解释学为基础,兼顾人文思想史、社会史及德国学界上世纪90世代兴起的“文化学”理论和方法,同时在局部尝试了解构和互文等当代文论的应用。本书补充了迄今国内仍不全面的19世纪德国小说研究;尤其是更新和修正了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研究理论。 -
相聚在特尔格特
十七世纪上半叶,德国各宗教派别、德意志皇帝和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深重,冲突连绵不断,在经历了30年战争后,一批文人志士相聚在小城特尔格特,他们谈古论今,畅所欲言,在探讨诗歌、戏剧等严肃的学术问题的同时,还痛心疾首哀叹自身和祖国的命运;他们借助诗文,共谋祖国统一大业,可在高谈阔论的同时,又插科打浑,粗话连篇,荤话迭出,还“不拘小节”同女仆和女店主苟合;最后他们甚至还共同草拟了一份“和平呼吁书”,但一场意外的大火将聚会场所和“呼吁书”化为灰烬,文人志士们所有的美好愿望也随之烟消云散。 小说中描述的那些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等,德国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在作者的笔下,他们的背后分别隐藏德国当今文坛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小说中的主人公西蒙·达赫和格仁豪森分别是德国当代最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的负责人汉斯·维尔纳·里希特和作者格拉斯本人的化身。作者以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四七”社在上世纪60年代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书是作者最成功的小说之一,1979年出版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德国的畅销书。 -
文学与认识
文学与认识,ISBN:9787560011554,作者:王炳钧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