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下的抉择
《当代国际政治丛书·危机下的抉择:国内政治与汇率制度选择》有2大特点: 第一,主要借鉴和运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第二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强调国际语国内的关联性。 第二,根据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特征,重点分析国内政治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国内政治行为体与社会行为体的关系。 精彩节选: 假 设偏好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在现实主义的研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现实主义研究将国家看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体,国际关系就是国家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过程。现实主义者都强调国家利益概念的重要性,但是对国家利益的内容争辩不休,如何确定国家利益的内容实际上可以理解成国家偏好的设定过程。国家偏好或被界定为安全,或是财富、领土,或是人口、资源。这种假定大多源于学者对国际关系历史的判断,也是最接近偏好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在经济学中,消费者是最大化财富的,厂商是最大化利润的。经济学家也就是利用这个基本假设来分析经济现象。但是,这种设定方法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国际关系中存在比经济学研究更多种类的行为体,包罗个人、公司、集团、国家、国际组织、跨国行为体等,这些不同行为体之间的偏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即使是同类的行为体其偏好也不一定相同;第二,国际关系研究难以对行为体偏好作出明确的设定;第三,国际关系研究的议题更加广泛,从贸易、货币到安全、军事,很难假定出国家的唯一偏好。19尽管学者们对国家偏好假设的共识是如此之少,但是这种设定方法由于简单和利于研究,仍然被很多学者所采用。 通过归纳法来设定行为体偏好也就是通过考察行为体的行动来确定其偏好。很多学者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国家偏好形成,将国家的偏好看成是由国家的意识形态所决定或是由精英理念所决定。这样通过研究一国的认同、文化或共同信念,或是精英的战略思想来确定国家的目标。这种方法实际上接受了显示偏好理论,认为可以从国家的行动中来界定国家偏好,莱克就认为“选择显示了偏好,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结果反向推导,结果实现和目标之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20,因此这种方法也就存在前面所提及的显示偏好理论的缺点,对实际偏好和选择结果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区分。 -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体系,中国学术界迫切需要更多的既能反映国际学术界前沿动态,又能体现“中国视角”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和教材。 本书主要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本书基于定义与研究议题、要素流动与单位层次、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以及国际体系与中国经验四种关联性,力图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框架。 第二,追踪国际学术界前沿动态。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题和分析方法,作者将过去40年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分为“两代”,系统总结了 20世纪70—80年代“第一代”学者提出的五大理论(相互依存论、霸权稳定论、国家主义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代”学者在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上变革的总体趋向。 第三,分析全球政治经济的结构与动力。本书从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入手,对促使全球政治经济延续 500年的结构和动力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国际货币、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发展与转型以及地区主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第四,体现 “中国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虽然起源于美国和欧洲学术界,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和欧洲国家之外的学者只能是知识的消费者。在作者看来,中国学者要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也许有许多路径,但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经验,特别是中国过去30年融入世界经济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是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知识生产者的一个重要途径。 -
国际政治经济学
不断增强的一体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展所带来的相互依存和全球化的趋势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冲突的可能性。利益集团、各国决策者和学术界对全球化这一现象褒贬不一。对一些人来说,它使人受益,因为它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和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又成为资本主义剥削的动力并且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烦,比如某一地区严重的经济危机会把另一地区的国家拖垮。这些发展是否足以能够解决金融和股市动荡、债务危机、地区性贫困、日益增长的贸易争端及保护主义问题,仍需我们拭目以待。很明显,这些问题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议题,也为我们审视诸如跨国公司、发展政策、不平等与依附的现状以及非正规经济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世界各地数以百万人生存的全球经济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这是一本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教材。本书介绍了从17世纪中叶开始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演变与主要特征,以及当前引起争论的问题。此外,本书介绍的相关理论均结合以实例或分析,同时还配有大量的专栏、图表以及注释加以说明。在每一章的结尾部分对该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小结,同时还针对书中 的主要内容列出了相关的讨论题目,以便于课堂讨论和批判性的思考。 -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
书籍介绍: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由潜心研究这个课题的世界第一流政治学家撰写,所以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情况的主要方面作出了权威性评论。该书鲜明地阐述了当代世界的一系列问题坚持不懈地对经济学家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这是我所了解的政治学家的批评中最具说服力的了——而且为学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些崭新的资料。所有的解释都反映出作者是独具慧眼的。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致谢 导 论 脆弱的全球经济 第一章 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第二章 冷战时期的国际经济 第三章 不安全的贸易体系 第四章 不稳定的货币体系 第五章 全球金融的脆弱性 第六章 跨国公司时代 第七章 欧洲区域一体化 第八章 美国经济战略 第九章 亚洲区域主义 第十章 全球化和反对全球化的人士 第十一章 管理全球经济 参考文献 -
商业与联盟
商业与联盟:贸易如何影响国内政治联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一部经典专著,也是作者罗纳德•罗格夫斯基的代表作。《商业与联盟》讨论了贸易状况与国内政治联盟的关系,信息量大、案例与分析丰富而深入,引证与注释详细而规范。罗戈夫斯基以斯托尔帕—萨缪尔森模型这一经典的国际经济理论为核心,分析各国充裕要素的拥有者和主要使用者支持自由贸易、而稀缺要素的拥有者和主要使用者反对自由贸易的情况,讨论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联系频繁以来(1840年以来),各国国内政治联盟的结构与演变。第一章概述了土地、资本、劳动力三大要素禀赋的不同组合与国内政治力量分化组合,以及国家贸易政策的关系。第二章至第四章运用这一模型,历时地考察了一百多年间不同历史阶段国内政治联盟与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到了期间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动、技术革新以及贸易条件的变化因素。第五章则以世界贸易兴盛以前的古希腊、罗马帝国时期,以及16世纪欧洲范围内的区域贸易为案例,进一步检验了这一模型。第六章进一步推演了这一模型,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影响国内政治联盟以及贸易状况的因素(要素禀赋),推广了这一模型的适用;另一方面也诚恳地提到这一模型的简约在解释当下政治经济,以及研究中未涉及的历史时段与国家地区时,必然和可能的缺陷与不足。作者特地为中文版写的序言则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近二十年来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情况,一方面证明,另一方面也微调整了本书的理论框架。 -
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
本书是一套有名的国际关系学教材中的一本,它以精辟的论断和独到的文笔对社会和世界政治中的权利关系进行了研究,是国际关系方面的典范之作,使中国学子能再次近距离地接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原著。 这部卓越的书入手新颖,旨在"从权力与生产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解说目前的历史变化"。对于在何种条件下,一种世界秩序会让位于另一种世界秩序,以及国家在国民经济的形成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卓有立意的见解。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了各种现存的生产关系方式,它们产生于资本主义和再分配型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过程,经发展演变后形成了今天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典型布局,其中有些方式占主导地位,其余的则是附属性的。第二部分探讨的是国家如何决定生产的组织,即使国家不直接参与组织生产,也会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惯例和政策的框架来对其施加影响;国家可以动员和引导社会的力量来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或创立全新的秩序。最后一部分讲述的是生产关系在缔造未来的努力中的作用。人所组成的社会力量由生产、国家和社会秩序所形成。而他们又决定着明天的秩序。作者试图对人的因素进行描述,并提出由人组成的社会力量在建造未来时所面临的各种选择。可以说,深入而不难懂、简明而不落俗套,对于了解国际关系学的学术史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