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风花雪月》讲述十多年前,上海还是一个颓唐的城市,有大把无法功利的时间,大把沉默的记忆,在港口多云的天空下,到处能看到历史对接时讥讽的微笑。我因为它的颓唐和那些反讽的机锋而喜爱在那些街区漫游,如同一个拾荒者,捡拾落四处的沧桑。它们如同雨后地上留下的水洼,断断续续地倒映着遥远的蓝天白云,我最难忘那含蓄的距离。在我心里,那就是上海这旧通商口岸城市的动人之处,它脂粉与污秽下带着体温的真实肌肤。 十年过去了,上海变得生机勃勃而嚣张得意,而我的感情,从十年前带有爱意和幻觉的玩味,转化为如今心中渐渐锐利起来的失落之痛。当一幢老房子被修好,当一个默默无闻的族群被人惊艳,当一种生活方式被终于认同,它立刻成为热气喧哗的世故与市井。这仍旧是个功利高于一切的城市啊。 我将这些变化写在十年前的文章后面,好像描出了一道隐藏在时间中十年轮回的曲线…… -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这本书面世时,我已25岁。人生正在紧要关口,大的决断呼之欲出。离开电台之后的这两年,命运暗涌几近诡异。现在的我,定居在北京,做了电视主持人,剪发,化妆,在各城市间飞来飞去访问名流。兼职给多家报纸杂志供稿。其余三分之二的生活是穿过尘土飞扬的大街去买菜,和开电梯的人聊天,响应居委会的灭蟑运动故人,旧事大多没有下落,也无意再问。直到有天出版社的晏文娟来找我,带了一大束菊,和一本书的约稿信。她说,“这本书,不是因为你,是为了我们。” 我明白。当年她给我写信时,17岁。一颗颗斜斜的字,是一个人仰面向天时的困惑。我也不过是社会小角色。一份微薄的薪水,与世无交的天真与乖僻,很多人信里的迷惘也是我的。于是在电台里,原封不动,读出他们的文字,算是我的心声。回答人家热线里的问题也不过是几个字:“是,有人在,听到了,懂得。” 19岁的人,能胜任的,也不过是这些。当日的听众今天都四散于各地,他们的电台年代早过去了,生命的微妙与悲喜也已明白了大半,忘不了的,大概是那一段青葱岁月吧? ——洗完脸什么也不涂的年纪,初夏躲不过的茉莉花香,为一个人脸红心跳的时刻,一大群人笑笑说说在江边喝啤酒的夜——满江的渔火,早春三月满天空轻摇的细小叶子。最浅最浅的,呵,看久了心里会疼。还有,深夜听广播时对声音背后那个人的拟想,那支抵死缠绵的歌,和那些不明白为什么会掉下的眼泪。是不是?我坐在漫山遍野的雨里,写完《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很私人,尽到我最大的诚恳。个人的悲欢本不足道,但听了你们这些年的故事,这一个,也算我在夜深如海的时候,鼓足勇气讲出来的私房话吧。其他的都是旧作,从各色人物专访中可以看到我这两年与世交接的痕迹。还有就是文娟从她收集到的三四十本录音带上一点一点编选下来的内容。11月4号,她寄来书的大样,我坐在床沿上,翻到《尺素寸心》,看着那些失散了多年的信,岁月滚滚而来。怎么说呢?我的心情。是的,那些暗夜里的音乐,喃喃的人声,从唇齿间流过的一粒粒洁净的字,在一个年青女子身上留下的气息,终生不灭。谢谢文娟,谢谢大家。 柴静 -
苹果籽的味道
本书是德语区目前销量最大的当代文学小说之一,稳居德国《明镜周刊》及《焦点》两大排行榜第一名,销量达数百万册,被誉为德国人的“国民小说”。 二战后德国国力日渐强大,经济的腾飞让世人认为,新一代的德国人早已步入富庶幸福的生活状态,犹如品尝到苹果的甜味。只有德国人自己最清楚,除了甘甜的苹果,他们还咽下了苹果籽的苦涩。二战中德国普通国民经受的伤痛记忆,像老房子一般被遗忘了。 小说通过奇妙的隐喻方式,重新拾起了这些记忆。从苹果籽的味道娓娓道出一个家族三代女性,她们生命中关于爱,死亡与遗忘的故事。 外婆贝塔过世后,因为要继承遗产,孙女伊丽斯重新回到外婆家,她站在那栋年久失修的房子前。那栋老房子蕴含着她童年,伊丽斯想起暑假跟表姐妹玩变装游戏,穿梭在不同房间和前后院的记忆。院子曾经花团锦簇,曾经果实累累。但从贝塔外婆不慎从苹果树上摔下来后,院子的荣景逐渐凋零,刚开始外婆只是精神有些涣散,而后记性有点不好,最后她不再认得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三个女儿。 哈瑞特姨妈改教易装,这位单身母亲带着自己前卫的爱情,背离自己的故乡;美丽的英格姨妈冷艳孤傲,从前爱过她的男人们现在不知身在何处;罗斯玛丽死前爬上了房顶,可没有人知道她最后想要说些什么。命运的脚步引领艾瑞斯步入回忆中,她打算先独自待上一星期,看看是不是真的要保留这栋老房子,她偶而到湖里游泳;她巧遇童年女友的哥哥,亲吻了他;她干脆认真的粉刷房子其中一面墙;她在不同房间漫游;这些不经意的动作同时探索记忆和遗忘深处中的所有疑问。 小说独辟蹊径,对男性角色刻意弱化,笔墨极简,通过三代女性传奇人生中的跌落、失忆和迷失隐喻整个德国民族和历史心路。对所有人而言,过去的伤痛记忆就像老房子一样被遗忘了,但记忆并非空空如也,苹果树见证了她们的哀伤,散文体式的小说的语言清澈优美,叙述结构独特,给读者独特的感官感受。 版权转售20个欧洲国家、全欧洲都在读 德国明镜周刊年度排行榜第一名、《焦点》畅销书榜单第一名 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爱。死亡。遗忘。 在8000万人口的德国,每25人中就有1人读过《苹果籽的味道》 《芒果街上的小屋》属于美国 《苹果籽的味道》属于德国 它们一并属于世界 -
记忆的风景
[ 编辑推荐 ] 人的回忆会被气味、触觉、视觉瞬间击中,从而勾起连绵不绝的往事。”——马塞尔·普鲁斯特 荣获4项荷兰国家大奖(2项文学奖+2项科学奖) 入围英国Aventis最受欢迎科普图书大奖 《自然》《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新科学人》 一致好评推荐 18种语言版本畅销全球,最具人文情怀的科普读物 普鲁斯特、纳博科夫、狄更斯、伍尔夫......多位文学大家现身畅谈记忆 [ 内容简介 ] 记忆中的某个场景,为什么会像照片一样清晰地印刻在脑海中?尘封已久的往事,为什么会让你觉得恍如昨日? 转瞬即逝的似曾相识感,是前世的轮回还是现世记忆的魔法?虚无缥缈、错综复杂的人类记忆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 秘? 在本书中,荷兰心理学家杜威·德拉埃斯马将带你进行一次记忆的探秘之旅,与你一起揭秘个体生命编年史“自传体记忆”的运作规则,并为你转动记忆的万花筒,展现“似曾相识”“闪光灯记忆”“普鲁斯特现象”“濒死体验”等各式记忆风景的奇幻瑰丽。作者笔下的记忆研究,既有着学者的客观严谨,又饱含浪漫的诗意和人文情怀。他一面信手拈来心理学史上有关记忆的各种理性研究,一面又招来普鲁斯特、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狄更斯、伍尔夫等文学大家现身感性说法,让你在为“记忆奇景”而感叹的同时,又为记忆的文学面向而心醉神迷。翻开本书,在作者温柔诗意的叙述中聆听记忆的回响,给自己一个机会放慢疾驰的脚步,回望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悠悠时光。 [ 推荐语 ] 生动地追忆往昔生活的残留片段似乎是我毕生怀着最大的热情来从事的一件事。 ——纳博科夫,《说吧,记忆》 它们是那么简单朴实,也许这就是所有童年记忆的特征,也是童年记忆的力量。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只要一闻到粘贴瓶子商标的浆糊味道,一种无法承受的力量就会唤回我儿时所有痛苦的回忆。 ——查尔斯·狄更斯 读完本书,读者将不只对人类记忆的错综复杂、变化无常有更清楚的认知,也会对遇上这么一本精妙、富娱乐性与启发性的记忆领域入门书籍,真心感到喜悦与满足。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 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书中有很多风趣的轶事,写作风格也十分老道。 ——《卫报》(TheGuardian) 用诗意的笔触阐述了心理学史上和当前的研究成果。对记忆感兴趣的人,会得益于这本书扎实的内容,也会喜爱它丰富的隐喻。 ——《自然》(Nature)
-
誓鸟
在神奇的南洋历时700天,张悦然从历史遗迹中寻找一个断了线的故事,在亲历的大海啸中收到撞击,从一枚贝壳中得到神秘的谕示,从而诞生出这部瑰丽动人的长篇小说。在大航海时代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一个美丽的中国女子远下南洋,海啸夺走了她的记忆,她在大海里,岛屿上颠沛流离,被欺侮,被抛弃,经历生育,病痛,牢狱之苦,她刺瞎了自己的双目,只为寻找遗失的记忆。 海盗,歌女,宦官,部族首领,西洋牧师,他们的命运在南洋旖旎的风光里交汇,张悦然延续她华丽,残忍的笔触,增添了魔幻的色彩,书写了一部慑人心魄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