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拨开迷雾学中医
中医治病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天地间四时五运流转的规律,在人体就是六经阴阳传遍规律,这个规律古人称之为“道”。这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至简至真,“道”的本体与“道”在针刺上的应用详细记录于《黄帝内经》的各篇章里,《神农本草经》则详细记述了“道”在中药上的应用,张仲景《伤寒论》详细讲述了“道”在汤液治病上的应用。本书带领读者,拨开思维中的谜雾,学习中医经典智慧,领会经典所传载的天地之道,学习最直接有效的六经脉证与《灵枢》针刺,找到天地智慧所带来的如大醉初醒般目明心开的感觉,找到至简至真的天地之道。 -
九宫圆运动之古中医论
九宫一词在中医典籍里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九宫圆运动之古中医论》以洛书九官、八卦理论,干支学说,比类取象的方法,诠释中医理论。延续了《内经》的思想,拓展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董乾阳编著的《九宫圆运动之古中医论》全书侧重医理,以中气为核心用于辨证论治,重视时间、地区、体质因素对处方用药的影响,提出了时间诊法及辨证与九宫诊法及辨证等概念。对当今中医界的热点话题如《辅形诀》的思想,温阳药的应用发表了作者独有的观点。 -
行走边缘的医工师徒
-
金匮要略校注集解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为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此次整理,除了校勘原文外,将对书中的医学术语等都作详细地注释,对原文作了详细地讲解,并附历代集注。 -
任之堂跟诊日记1
《任之堂跟诊日记1》以理顺中医思路为主线,讲述了两个中医学子跟师学习的故事。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跟师抄方所得,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每天跟随老师上午看病抄方,下午或上山采药,或记录总结,晚上听师讲学。老师将中医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交谈中,寓教于乐,趣味横生,充分再现了民间传统中医师带徒的传教生活。其中既有传统民间中医的养生智慧,也有临证治疗验案,更有不少民间偏方秘方。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读物,原汁原味,雅俗共赏,让读者看起来很轻松,不费解,在轻松地阅读之余,能学到精深的医术。无论是中医专业人士,还是中医爱好者,都能够从书中有所感悟。 -
中医薪传
《中医薪传》是张义尚编著的,主要包括“中医薪传”、“中医经验琐谈”和“师资回忆录”三大部分。主要是“中医经验琐谈”部分是张义尚先生在中医药学习与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主要有“怎样学习中医”、“中医简史”、“孙思邈论大医习业略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