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ok of Lost Things
John Connolly
2006年10月25日下午一點三十分,我看完愛爾蘭作家約翰‧康諾利的新作《失物之書》,最後一章是在全身感動得雞皮疙瘩不斷的情況下唸完的。唸完最後兩段時,我的眼眶是濕的,為此又把那幾句話讀了兩次:“For a man’s lifetime was but a moment in that place, and every man dreams his own heaven. And, in the darkness, David closed his eyes as all that was lost was found again.”。由於工作使然,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試圖尋找一個強而有力的行銷語句(pitch),可以簡潔準確地說出這本書的特點,勾起讀者興趣。例如「黑暗版的《說不完的故事》」,或者「名導泰瑞吉利安的那部『神鬼剋星』(Brothers Grimm)如果沒拍爛,就會是《失物之書》」,我也想到尼爾蓋曼的《星塵》和史蒂芬金的《龍之眼》,還有基斯‧唐納胡的《失竊的孩子》。喔,對了,出版社在行銷計畫裡寫著,他們認為《風之影》的讀者也會喜歡這本書。
然而這一切終歸徒勞。援引再多的經典名作、暢銷大書作為比較,也沒法把《失物之書》最迷人之處說得真切。故事裡有精彩的童話新詮:狼人是小紅帽和大野狼的後代,七矮人是被壓迫的勞工階級,白雪公主是又醜又肥的惡婆娘,詩人布朗寧筆下的騎士羅蘭則成了尋找同志戀人的被放逐者;有關於少年成長的永恆議題,從孩子到成人的蛻變,童年的終結、兒童的殘酷本質(在《彼得潘》中文版重新發行的當下顯得格外貼切);父親形象的百般變貌,母親死亡的巨大創傷,繼母角色的邪惡與否,當然還有最經典的英雄冒險原型----離開本來世界,前往超自然的領域,與惡夢和恐懼化身交戰而後歸返。
但這些特點仍顯得繽紛撩亂,仍然說不出《失物之書》最根本核心的東西。那也許就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找回了小時候看故事書想要一頁頁往下翻的美好感覺。那是一種很單純的慾望,不受任何世故或價值沾染。這樣的經驗已經離我好遠,以致於起先還辨認不出,啊,原來那就是遺失的童年的美好。
康諾利化身睿智的說書人角色,如同為你朗讀睡前故事的長輩,娓娓道出這個關於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失落和復得、悲傷和勇氣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名叫大衛的英國男孩死了母親,他哀傷欲絕,遂在母親生前最喜歡的童話故事裡尋找慰藉。那時歐陸戰火方起,納粹的轟炸行動不斷,大衛的同齡朋友紛紛撤離倫敦,他也和父親避居鄉間。然而父親愛上了先前照顧母親的護士蘿絲,不久生下男孩喬治,一家四口住在蘿絲祖傳的鄉間古宅。大衛討厭蘿絲,怨恨喬治,更覺得父親不應該移情別戀。他開始聽見架上的書本悄聲低語,還會突如其來的暈眩昏厥,醒時依稀記得一個異於現實的天外國度。
——灰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