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女王
谜一样的称号,谜一样的父亲,从支离的现实和记忆的碎片里寻回的亲情,到底是张温暖的面庞还是个冰冷的噩梦。 《沉默女王》同时折桂2004年梅第奇文学大奖、法兰西学院最佳小说奖。 “反复纠缠我的梦魇之一,总是出现一个戴着面具的男人,用尽全力把我抓住……他没有面容。他甚至没有一个鼻子或是一张嘴的雏形,而在梦中,却使我无法喊叫。我一字一顿地说,我将力气鼓满胸膛,但是没有一个音节能发出来。这个面容我认出来了,但是我不能把它说出来。总是那同样的感觉,骨头像玻璃一样破碎,骨架支离解体。总是同样的突然惊醒,直到那一夜,那个男人被两个大写的辅音指明,铭刻在一家店铺的门楣上。清晰地出现在招牌上的是由一个连字符分隔开的‘父亲’一词中的两个辅音。” 五岁时玛丽的父亲死于车祸。这位著名作家给他的女儿只留下了两份“遗产”:写作的天赋和对驾车的恐惧。除此之外,父亲是陌生的。玛丽成名之后,人们开始谈论她像她英年早逝的父亲。疑惑的玛丽决定重新认识这个很久很久以前她曾经叫爸爸的人。为此,她走访了同父异母的哥哥,寻找过父亲情人的儿子,尝试着回想起小时候母亲脖子上的掐痕,浸泡在浴缸里沾满血迹的白床单……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之中,这个时常出现在她梦魇中的男人走近了。 -
Out of Africa
Blixen arrived in Kenya in 1914 to manage a coffee plantation, her heart belonged to Africa. Drawn to the intense colours and ravishing landscapes, Karen Blixen spent her happiest years on the farm and her experiences and friendships with the people around her are vividly recalled in these memoirs. "Out of Africa" is the story of a remarkable and unconventional woman and of a way of life that has vanished for ever. -
情迷六月花
《电影文学馆•情迷六月花》中1931年,法国巴黎,亨利-米勒正在从事《北回归线》的写作,而阿娜伊丝•宁也在无关痛痒地写着分析劳伦斯的文章,第一次遇见来路文森居所做客的亨利•米勒,二人即擦出炙热的情爱火花,亨利美艳的妻子琼随之加入,宁同时爱上了这一男一女,二三人三情三性,纷乱撕扯的爱情纠葛由此开始。 -
茶花女
《译林名著精选:茶花女(插图本)》是法国亚历山大•仲马的代表作,他为了与同为作家的父亲作区别,多称小仲马。他本身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该小说描写的是: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
阿娜伊斯·宁日记(全四册)
阿娜伊斯·宁,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因为她与著名作家亨利·米勒及其妻子琼的暧昧关系,因为她在当时大都市国际艺术圈和社交圈的收放自如及飘忽神秘,因为她大胆开放的性意识和行为,更因为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神秘日记,一直是西方众多谣传、臆测和闲谈的主题。西方文坛一直传扬着这样一句话:阿娜伊斯·宁的日记是20世纪最独特的一道文学风景线。亨利·米勒公开发表文章宣称,该日记可“与圣奥古斯丁、佩特罗尼乌斯、阿伯拉尔、卢梭、普鲁斯特的作品媲美”。普利策奖获得者、诗人卡尔"夏皮罗于她的日记第一部出版之初,在《每周一书》中撰文:“20年来,大西洋两岸的文学界争相谈论这部奇特的日记。有幸先睹其风采的读者视其为呕心沥血之作,极尽褒扬之辞。现在,日记的部分内容终于化为铅字,广大读者也可品评并见证这一巨著之隽永。”她的日记得到如潮好评,有人声称:阿娜伊斯·宁的日记将引起一场革命!我们在她的那不同凡响的日记中能看到一个伟大的艺术时代。阿娜伊斯·宁日记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首次有了一部详细明确记录现代女性自我发现旅程的激情之作。阿娜伊斯·宁德日记现存于纽约国立图书馆等处。她去世后,后人专门成立阿娜伊斯·宁日记研究所、阿娜伊斯·宁基金会等。江苏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中文版《阿娜伊斯·宁日记》,共分四部,时间跨度为1931-1947年,我们征得对方出版社同意后选用了若干照片穿插于文中。本书时间事件纵横交错、沟壑天成、青涩转熟、渐次成长、浑然一体。作者对本人进行了整体反思和立体刻画,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丰满、圆润、日常生活中表现欲强的阿娜伊斯"宁。在日记中,宁小姐用谦和细腻、毫不扭捏的笔触展示内在自我,展示自己对人、事及各种思想的自然反应,给我们一种未被作家艺术化的真实信心。随便取日记某一段展读,我们都会沉酣于她生活的新鲜,为她的生活节奏、张力、行为和反行为感染,本能地或理智地,产生眷眷依恋,恍若梦中。 -
简·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成长在一个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嚣的穷乡僻壤,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简·爱》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人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