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匠文字
《意匠文字》包括序 文字美丽的故事、卷 通源流本篇、择衣得体篇、节外生枝篇、鸟虫雕篆篇、灵咒真符篇、将虚擬实篇、板书飞帛篇、笔中适形篇、替花影篇、因圆就方篇、藉口共用篇、藏字隐句篇、跋以字为之。 -
意匠文字(全二册)
内容介绍: 文字在浩涉的文明岁月中幻化出千姿百态,于是,才会有这本文字美丽的书。 从书中,也许你可读出一部中国文字美丽的历史,也许你可听到许多中国文字美 丽的故事。文字——一种记录和传播文明的主要符号,一个崇尚美的民族,构成 书中不同姿态不同风度的十二篇章,可以向你讲述这一切。 中国的文字在初创的时候就是美丽的,在美丽中更贴切地表达着人们心中的 意象。传统的中国历来有对文字的崇拜,认为文字有着超越物质世界的力量。据 说,每一个字,将来都会变成蝴蝶飞到天上,向神明报告被人类使用的情况。因 而,人们珍惜文字,不断地给文字之体换上新装,文字便越发显出美丽。 目 录: 文字美丽的故事 仓颉造字天雨粟 字里留刘海不戏蟾 家里肥猪拱财门 皆恭毕敬惜字纸 越王创兴秦皇印 神智体与奇异字 扫地扫出飞帛书 文字狱与竹叶诗 秀才反被村姑戏 通源流本篇 象形文字的创造者并不在乎这些涂画造型的美丽与否,在乎的是它是否准确地记录 了自己想说的“话”,在乎的是别人是否能看得明白。 择衣得体篇 当文字符号走出象形的写实之后,文字中的图形由清晰渐越模糊。但对自然的一往 情深,促动着人类产生新的灵感。 节外生枝篇 用自然中的生灵万物重新拼缀文字。在文字笔划之外添加图形,或者将笔划延伸与 图形接续,就如同文字的树林中伸出的枝桠、结出的果实或扎下的根须,使人在阅读笔 划工整的文字之时与结外之枝所传达的信息沟通。 鸟虫雕篆篇 鸟虫画即虫画,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虫画为官方核准使用的文字之一。“鸟亦构羽 虫也”。以为人画不只是作为装饰的手段,还潜在着中国人的一种人格取向。 灵咒真符篇 符号也就是咒符,是用文字画写可没以鬼神为人类驱邪纳福的文书,符号上写的 字实际是变了形的通用文字。之所以普通人不可识,是因为大都是拆散了的偏旁的重 新组合。 将虚拟实篇 将虚拟实的目的并不是要动夸文字的表现能力以图画代之。文字之虚是相对于现 世之实而言,世象之虚则相对于书画的实在。 板书飞帛篇 飞帛板书应是硬笔书写的文字加饰图形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但具有书法艺术的要 素——用笔、结字、章法,而且利用字的笔划形态再塑形象,兼有文人书法狂草与民 章的能工绘画写意的双重倾向。 笔中适形篇 民间的能工巧匠接受了书法之美,也不放弃字面之内的装点。既然美的书体其结 构、笔划、势态已被认可,这种装饰就只能借书法之形体、换墨黑为丹青。 替花叠影篇 在文字铺陈的背景上,重叠上去的图像浓重了场面的气氛,让文字退居二线。 因圆就方篇 文字面对将被囿困的“适合”的圈子,不论圈子是方是圆、是长是扁,都不能把它 看作一种障碍。随机应变地处理章法布局,饱含情感的句划曲直疏密,在这个适合的小 天地里,就可以大书特书了。 籍口共用篇 一形多用的文字处理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能反映出东方式的聪明和智慧。 需要处理的文字素材未必皆有可行的籍口,但人们可以主动地在其中找出可以互相利用 的笔划,或略微改变笔划,创造“藉口”。 藏字隐句篇 如同小儿玩捉迷藏的游戏,文字隐藏的作品多是后人解读的组字画,或是组合调度文 字原有的形义,创造出新的解读。 -
再见传统(3)
代序 这些文章大都是十几年以前写的,拉拉杂杂发表在各种杂志上,也有的曾收入1996年出版的文集《觅魂记》。有一天我拿出这些文字来读觉得自己重新回到了十几年前采风考察的乡村。记忆中的乡村,天空比现在更纯洁,大地比现在更干净,人比现在更朴素,而我自己也的确比现在更年轻。 一双年轻无知的眼睛,能从纯洁、干净、朴素的背景中看出些什么来呢?肯定是多浅显、少深刻。 从第一次采风起,我不断地到乡村生活,并没想到“再见”的词语,一度梦想着传统会与我相伴。十几年过去,翻看采风的笔记和照片,又读这些文字,我猛然意识到:我去乡村的每一次都是“再见”,我离开的每一次也都是“再见”,与我相伴的,其实是现代民众匆匆忙忙“奔小康”的脚步。 啊啊,我悔恨当时自己看的每一眼不够真切,听的每一句不够细微。从这些旧文中,我企图读出更多当时的情景。 时至今日,传统民间与乡土文化成为时尚,更多的年轻人渴求对它进一步地了解。但是,今日中国乡村已经由我采风时渗透传统的土地向着“现代化”的场地迁徙了十几年,昔日的泥土围城不是人去楼空,就已改成了繁华的旅游景点……于是,我宁愿露出我的浅显,也让今天的人们多感受一些乡土中国的传统景观。 我最初把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称为“艺术的母亲”,是把她们当成自己的母亲——母亲哺育儿女成长,而我的艺术正是在民间艺术的滋养下渐渐成熟。 我的母亲姜永贞是个乡间巧手,但她活着的时候,我并没有从她那里接受民间艺术滋养的主动。因此,艺术上更多的营养补充,来自于更多“艺术的母亲”,我曾和这些母亲们亲密相处,但如今她们大多已经离开人世,她们是: 王兰畔、张林召、曹佃祥:祁秀梅:段月英、库淑兰……我会永远记住她们的名字,我会在心中为她们设置永远的祭坛。 其实,这些艺术的母亲并不属于我自己,她们是传统民间文化最后的传承人,她们代表着传统乡土中国把积淀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交给了现代。 现代,你该动情了吧?还不快对她们说一声:母亲,你放心。然后把这份遗产轻轻地接过来。 -
再见传统(2)
再见传统(贰),ISBN:9787108017390,作者:吕胜中著 -
再见传统(4)
代序 这些文章大都是十几年以前写的,拉拉杂杂发表在各种杂志上,也有的曾收入1996年出版的文集《觅魂记》。有一天我拿出这些文字来读觉得自己重新回到了十几年前采风考察的乡村。记忆中的乡村,天空比现在更纯洁,大地比现在更干净,人比现在更朴素,而我自己也的确比现在更年轻。 一双年轻无知的眼睛,能从纯洁、干净、朴素的背景中看出些什么来呢?肯定是多浅显、少深刻。 从第一次采风起,我不断地到乡村生活,并没想到“再见”的词语,一度梦想着传统会与我相伴。十几年过去,翻看采风的笔记和照片,又读这些文字,我猛然意识到:我去乡村的每一次都是“再见”,我离开的每一次也都是“再见”,与我相伴的,其实是现代民众匆匆忙忙“奔小康”的脚步。 啊啊,我悔恨当时自己看的每一眼不够真切,听的每一句不够细微。从这些旧文中,我企图读出更多当时的情景。 时至今日,传统民间与乡土文化成为时尚,更多的年轻人渴求对它进一步地了解。但是,今日中国乡村已经由我采风时渗透传统的土地向着“现代化”的场地迁徙了十几年,昔日的泥土围城不是人去楼空,就已改成了繁华的旅游景点……于是,我宁愿露出我的浅显,也让今天的人们多感受一些乡土中国的传统景观。 我最初把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称为“艺术的母亲”,是把她们当成自己的母亲——母亲哺育儿女成长,而我的艺术正是在民间艺术的滋养下渐渐成熟。 我的母亲姜永贞是个乡间巧手,但她活着的时候,我并没有从她那里接受民间艺术滋养的主动。因此,艺术上更多的营养补充,来自于更多“艺术的母亲”,我曾和这些母亲们亲密相处,但如今她们大多已经离开人世,她们是: 王兰畔、张林召、曹佃祥:祁秀梅:段月英、库淑兰……我会永远记住她们的名字,我会在心中为她们设置永远的祭坛。 其实,这些艺术的母亲并不属于我自己,她们是传统民间文化最后的传承人,她们代表着传统乡土中国把积淀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交给了现代。 现代,你该动情了吧?还不快对她们说一声:母亲,你放心。然后把这份遗产轻轻地接过来。 -
真实虚构
本书或可说是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艺术行为”——5首诗作,表现的是吕胜中的“文学艺术”;还有“艺术行为”、“民间采风”等摄影作品.